卢永雄 - 立法会不要「自设拉布」|巴士的点评

立法会一项不起眼的追加拨款讨论,惹起议会效率的关注。

特区政府周二(9月7日)向立法会财委会申请追加7000万拨款注资赈灾基金,预计会使用8800万元援助内地水灾,以及拨出约900万元援助菲律宾风灾及印度水灾灾民。赈灾基金余额不足,所以要向立法会申请拨款。

有立法会议员爆料,话这项7000万的赈灾拨款,没有甚么争议,过去只需讨论10几分钟,就可以投票通过,但前日变成开会开了3个多小时,人人都要发言。过去一个政党派两个代表发言,如今一个大党10几个议员每人都要发言,否则就被人说不参加会议、不开口发言,结果变成人人都「无奈发言」。

这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大量议员和官员的时间就这样浪费掉,例如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就要全程参与,原本15分钟变成3个多小时,司长就少了3小时处理公务的时间。如果说官员出席各种庆典浪费时间,这样被逼加长的立法会会议,又是否浪费了官员的决策时间?

有议员话,这是立法会的「自设拉布」。

1.整件源起。整件事源于有传媒报道,今届立法会议员出席会议及投票率低。导致外界关注立法会议员的「勤政指标」,包括出席率、投票率、甚至发言率等等。

当所有事情都变成「率」后,就变成要硬出席,硬发言了。

90个立法会议员,自然良莠不齐,水平不一。但就我认识的议员而言,大多数都是非常勤力,甚至「忙到七彩」。正正是由于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有一些本来不太重要的法案投票就不一定去,有一些不太重要的会议不会全数出席,有一些无争议性的议题也不会发言。

有议员话,过去门面工夫不一定做,但其实是非常努力工作,例如会就重要议题和官员讨论,参与前厅交流,又会再找负责官员再畀意见,这些工作根本不会在公开会议反映出来。

2.影响。如今好像时移世易,大家都做多点门面工夫,但好易矫枉过正,完全按批评的节奏,完全满足门面的要求,这个游戏会无休无止地玩下去,后果也可以很灾难性。

例如按对方的逻辑,慢慢对方又可以衍生出新的批评,例如说议员的发言重复,如坏了的录音机那样,没有新意。又例如说很多议员的发言都没有针对官员,不够批判性,要质疑为何用8800万元援助内地水灾,而不同时用8800万元去援助菲律宾及印度灾民等等。

3.议题设定。这叫做「议题设定」(Agenda setting),你一掉入对方的议题中,左答又答也是错,无论怎做都会输。

例如质疑12月的区议会选举投票率不高,政府怎样解释都会输,只有2019年11月香港最乱时,才有71%这种狂热投票率。

至于立法会议员是否勤政,也不是出席多、发言多、够凶狠,就是好议员,还要看他们做到多少实事。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