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毋须拼命入名校|巴士的点评

大学联招结果公布,今年有39900名学生申请大学联招,16140人在首轮申请获得取录资格,占申请人数40%。另外,有3692人获得「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取录。换言之,首轮已经有19832名学生获取录入读学士学位课程,占总申请人数的49.7%。但入读大学及学位课程的中学生比例显然比这个数字高,当中包括3个因素:

1,有部分被取录的学生放弃学额去外国读书,然后有更多学生之后会被候补取录。

2,相当多未被取录的学生会入读副学士或高级文凭课程,而他们当中会有相当的比例在完成课程之后,再被大学取录。

3,有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据教育局统计,2020年有6009名,2021年有5645名中六学生离港出国留学,不要以为数字减少,其实可能在更早的时候,有部分人在中五已预先移民出国。所以不计更早已移民或出国留学的学生,粗略估计一年有大约6000名中六生出国留学。总体估计全港有60%的中学生,透过本地或海外各种途径升读大学。

香港的大学教育迅速增长,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与此同时,适龄就读的学生人数就急剧下降,造成入读大学比例达到60%。回想40年前我读中学的时候,香港只有中大和港大两间大学,每间各招收1000多学生,每年大学的取录人数就只有2000多人,但当时每年有十几万的中学生毕业,大学的取录额只有1.5%。当时能入读大学,已经是未来揾到好工的一个上佳保证。但现在有60%的中学生读大学,即使劳工短缺,就业并不困难,但大学毕业不再是揾到好工的保证。

社会的急剧变化也衍生出各类型的问题,包括就学和就业的选择问题:

第一, 入读名校并非登龙捷径。40年前家长拼命将仔女送入名校,有上佳的理由,因为当时一般中学一年可能只有2、3个毕业生能够入大学,但是当年的名校就有高达半数的学生可以入读大学,所以家长们拼命将仔女塞入名校,就等于为他们揾到一条入大学的捷径。

当年的社会相当贫穷,入不到大学,家长也无力供仔女出国留学,所以能够入名校差不多已经决定人生的前途。但如今时移世易,入大学难度大减,倒过头来入名校的需要其实没有那么大。

当然读书出色的学生入到最优秀的大学仍然系更大机会可以获取成功。但现实地说,全港最出色的1.5%学生,无论读的中学是否一流名校,无论读甚么大学,最后做事都很有机会成功。

第二, 形象和就业的错配。当社会上越来越多大学生时,反而会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最后拒绝就业。日本有近千万的隐蔽青年,他们表面上不想成为「社畜」,不想受雇主奴役,但实际上也和打机文化及职业与理想错配有关。一个中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弹性会很大,但一个大学生就会比较拣工,不愿意做他们认为低下的工作,结果更有机会成为隐蔽青年。

很多家长为了逼子女考入名校,更加成为「直升机父母」,所有事情都代子女决定,令子女缺乏自理的习惯,无解决难题的能力,结果适得其反。如果孩子丧失解难能力,即使跻身名校,最后做事也很难成功。结论是性向比学校重要。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