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内地会挺过这一波疫情|巴士的点评
内地推出抗疫「新十条」,统一了全国放宽抗疫措施的安排。西方媒体早前一直针对中国严谨的抗疫安排,认为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到中国放开限制的时候,他们又转口说中国未来会出现疫情洪峰,中国将抵受不了。
我的看法刚好相反,认为中国应对疫情洪峰,会比外国有序。
第一,的确会有大多数民众感染。内地放宽疫情管控,难再清零,难免会迎来疫情洪峰,很多人会受到感染。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前副主任冯子健亦认为,无论防疫政策以甚么形式去调整,中国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从数学模型推算,第一波冲击达到高峰的时候,内地人民的感染率可能高达百分之六十,然后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可以会有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个的人经历感染。
冯子健的分析比较接近现实,亦与香港自今年初以来的第五波疫情的状况相似,刚开始严重爆发的时候,已感染了五到六成的人。到下半年再广泛流行,就令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被感染。由于第一段和第二段感染的间距比较长,现在一般人重复感染的比率约百分之四点四,而老人院人群重复感染的比率,更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解释了为甚么第五波初段已有很多人受到感染,到现在还有另一段的爆发。
第二,入院只占少数。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团队指出,感染Omicron变种病毒的确诊者,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人都没有需要去医院。只有极少数人出现重症需要入院。所以,学会怎样判断是否需要要去医院就诊,尤为重要。
第三,要防止不必要的医疗挤兑。由于感染Omicron病毒的人,大多数属无症状或者轻症,所以,很少人需要入院。但现实上民众会比较恐慌,即使只有百分之零点五的患者真正需要入院,但因害怕而想入院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
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在感染高峰期的时候,每日可能十万人确诊。如果当中一万人想入院的话,一星期就是七万人,医院无法在短期内应付这样大量的入院人数。这也是香港今年二及三月出现的问题,当时病人迫爆医院,结果是有很多人要在寒冷的户外轮候,市民怨声载道。
现实上,是否真的有这么多人需要入院?是一个疑问。
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两个方向,一个是大量增建方舱医院,让高危人群、或者是非高危但想入院的人群,可以入住。方舱医院有一条绿色通道,在病人情况转差时可以快速入院。另外,国家衞健委公布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有百分之十监护床位。这是一个快速增加监护床位的方法,以应付真正有需要重症监护的病人。
另外一个方向是设立完善的社区诊症设施,让有需要求诊的人不用涌去医院。香港今年年初,这方面的配套较差,卫生署的热线打极都打不通,即使有社区诊所可以让病人求诊,但预约电话也打不通,就令到更多人想去医院急症室求医,造成医疗挤兑。
到了今年下半年,香港的情况已经大幅改善。医管局透过其医护人员和外判的私家医院团队,提供较好的网上和实体就诊服务。据确诊者反映,等半日至一日,就可以在网上求诊,再过半日就可以收到药物。一般而言,六十岁或以上的确诊者都会处方特效药,令年长确诊者安心。遥距应诊的服务做得越好,无需要入院但仍想去医院的确诊者就会愈少。
另外做好教育群众如何应对新冠确诊亦很重要。在这方面,内地做得比较快速,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已经发布如何应对确诊的手册,这有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挤兑。闻说内地的街道办也动员起来,协助居家隔离的确诊者。
总括而言,内地的人均医疗设施即使比香港和外地差,但既有外国的经验在前,加上内地的组织能力强劲,相信在疫情洪峰出现时,医疗挤兑,不会如外界想像那么严重。内地只要挨过这一、两个月内出现的疫情高峰,尽量减少死亡人数,最后就可以为复常铺平道路。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我的看法刚好相反,认为中国应对疫情洪峰,会比外国有序。
第一,的确会有大多数民众感染。内地放宽疫情管控,难再清零,难免会迎来疫情洪峰,很多人会受到感染。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前副主任冯子健亦认为,无论防疫政策以甚么形式去调整,中国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从数学模型推算,第一波冲击达到高峰的时候,内地人民的感染率可能高达百分之六十,然后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可以会有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个的人经历感染。
冯子健的分析比较接近现实,亦与香港自今年初以来的第五波疫情的状况相似,刚开始严重爆发的时候,已感染了五到六成的人。到下半年再广泛流行,就令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被感染。由于第一段和第二段感染的间距比较长,现在一般人重复感染的比率约百分之四点四,而老人院人群重复感染的比率,更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解释了为甚么第五波初段已有很多人受到感染,到现在还有另一段的爆发。
第二,入院只占少数。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团队指出,感染Omicron变种病毒的确诊者,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人都没有需要去医院。只有极少数人出现重症需要入院。所以,学会怎样判断是否需要要去医院就诊,尤为重要。
第三,要防止不必要的医疗挤兑。由于感染Omicron病毒的人,大多数属无症状或者轻症,所以,很少人需要入院。但现实上民众会比较恐慌,即使只有百分之零点五的患者真正需要入院,但因害怕而想入院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
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在感染高峰期的时候,每日可能十万人确诊。如果当中一万人想入院的话,一星期就是七万人,医院无法在短期内应付这样大量的入院人数。这也是香港今年二及三月出现的问题,当时病人迫爆医院,结果是有很多人要在寒冷的户外轮候,市民怨声载道。
现实上,是否真的有这么多人需要入院?是一个疑问。
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两个方向,一个是大量增建方舱医院,让高危人群、或者是非高危但想入院的人群,可以入住。方舱医院有一条绿色通道,在病人情况转差时可以快速入院。另外,国家衞健委公布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有百分之十监护床位。这是一个快速增加监护床位的方法,以应付真正有需要重症监护的病人。
另外一个方向是设立完善的社区诊症设施,让有需要求诊的人不用涌去医院。香港今年年初,这方面的配套较差,卫生署的热线打极都打不通,即使有社区诊所可以让病人求诊,但预约电话也打不通,就令到更多人想去医院急症室求医,造成医疗挤兑。
到了今年下半年,香港的情况已经大幅改善。医管局透过其医护人员和外判的私家医院团队,提供较好的网上和实体就诊服务。据确诊者反映,等半日至一日,就可以在网上求诊,再过半日就可以收到药物。一般而言,六十岁或以上的确诊者都会处方特效药,令年长确诊者安心。遥距应诊的服务做得越好,无需要入院但仍想去医院的确诊者就会愈少。
另外做好教育群众如何应对新冠确诊亦很重要。在这方面,内地做得比较快速,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已经发布如何应对确诊的手册,这有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挤兑。闻说内地的街道办也动员起来,协助居家隔离的确诊者。
总括而言,内地的人均医疗设施即使比香港和外地差,但既有外国的经验在前,加上内地的组织能力强劲,相信在疫情洪峰出现时,医疗挤兑,不会如外界想像那么严重。内地只要挨过这一、两个月内出现的疫情高峰,尽量减少死亡人数,最后就可以为复常铺平道路。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最Hit
TVB富贵人妻自爆做「收缩阴部」手术:未生前已好想做 马主老公聘两专员全天候照顾爱妻
2025-11-21 13:00 HKT
中电电费优惠2026| 9大电费资助 长者半价!派$100消费券+$1000津贴 即睇申请资格/方法
2025-11-21 10:56 HKT
经理级人马失业转跑道 爆料指街市卖嘢劲好赚 卖菜日薪高达4位数字 网民唔敢相信|Juicy叮
2025-11-21 15:42 H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