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安史之乱——舞马的故事

  闲来读史,每多人生感悟。最近读到唐朝安史之乱的「舞马」故事,令人感慨良多。
  唐太宗执政,唐朝踏入盛世,有「贞观之治」,之后经历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再到唐玄宗执政初期的「开元之治」。唐朝国力大增,民治武功鼎盛,出现史无前例的盛世。当时西方国家使节络绎来到长安。我在敦煌参观壁画时,见到那些栩栩如生的西方来客,亦能感受到唐朝当日的鼎盛景象。
  不过,也因为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太平盛世,由朝廷以至军民,都不知兵灾,耽于逸乐,遂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是一名胡将。当时唐玄宗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镇守边疆,以防外敌进犯。安禄山一人兼平卢、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拥有兵力超过十八万,而当时的中央兵力只有十三万,唐朝当时处于一个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连同突厥等外族,号称有二十万兵马,起兵作乱。由于唐朝已升平日久,谗臣当道,安禄山一起兵,河东地区望风瓦解。安禄山大军攻破首都长安,唐玄宗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我儿时家里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专挑长篇的唐诗来读,印象最深刻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篇首:「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我背得琅琅上口。当读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小小年纪,也知道皇帝逃难,在将士逼迫之下,缢死一代红颜祸水杨贵妃。
  都城沦陷,繁华破碎。长安的风光日子,一去不复返。在大唐盛世之时,唐玄宗在皇宫中驯养了四百多匹非军事用的马匹,作为「舞马」,主要是用以娱乐之用。这些舞马经过专业马伕训练之后,会跟着鼓乐翩翩起舞。训练马匹跳舞,盛唐当时的繁华景象,可思过半。不过,这些舞马在安禄山大军攻陷长安之后,遗留在皇宫之中,辗转落到安禄山手下田承嗣手中。田承嗣不知道这些马匹是经过训练的舞马,就把牠们和普通的马一齐饲养在马厩里。
  一日,田承嗣犒劳打仗回来的将士,奏起舞曲,这批舞马听到乐声,便翩翩起舞,士兵见到马匹跳起舞来,以为马匹中了邪,就拿起鞭子抽打牠们。而舞马以为被打是因为跳得不好,就愈发跳得起劲,不明就里的田承嗣,以为这群马是妖马,就下令部众把舞马活生生打死,舞马的下场极其悲惨。现在,我们仍可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看到当年唐朝宫廷舞马表演的盛况。
  这段舞马的悲惨故事,让我有两点联想。
  一、盛世中的天之骄子,在战乱中一钱不值。香港在回归前后,走向盛世。香港年轻人适逢其会,在盛世中出生成长,令他们见到的香港繁荣现象,视为必然。正如唐玄宗时代,经历了一百二十九年盛世,根本不知战乱为何物。香港激进年轻人受人煽动,奢言「揽炒」,希望「支爆」,想推翻中国的政权。政治阴谋家向年轻人宣传在大陆政权倒台之后,民主的理想国就会来临。
  在战乱当中,人会变得一钱不值。假若香港出现战乱,香港年轻人对着军阀讲民主自由,不正如舞马对着田承嗣起舞,那能逃过被鞭死的下场? 「揽炒」,并不是阴谋家吹得那么美妙。
  二、安禄山享荣华富贵而不知足,愚蠢至极。安禄山原来是唐朝大边将,一方豪强。在当时的权势,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起兵作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但最后还是逃不出兵败被杀的命运。
  安禄山的故事教训我们,香港的现状本来已经很好,自由指数全世界排名第三。香港人若强行争取最后一寸的民主自由,视中央为仇敌,必将自取其败。唐朝由治到乱的历史,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幸福并不是必然的。社会安定,要大家努力去维护。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