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批判贝多芬

  西方左翼带动的政治正确运动到底深入到甚么程度?连贝多芬也不能幸免。
  电影「莫札特传」的导演,捷克裔的移民米路科曼曾经说,当有人推荐他去看莫札特的舞台剧的时候,他毫无兴趣:因为在苏联统治之下的共产主义东欧,为了远离政治,避开言论雷区,文艺创作通常都选择音乐家的素材,拍出来的作品都平淡如水,但求安全。
  在当今的政治正确潮流之下,古典音乐界终于失守,最近美国的左派媒体VOX发表评论,批判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精英主义和专属的象征,很多白人(尤其是男性)推崇贝多芬的作品,是为了表现他们的「优越感和重要性」。
  可想而知,很多贝多芬的乐迷并不是白人,按照政治正确的立场来解释,这些非白种人的乐迷,通通是因为长期受到白人文化主导的影响,在音乐品味上变成了「被殖民」。问题是,所谓被殖民的论点,有没有数据支持?譬如在不同国家地区城市访问不同种族血统的贝多芬乐迷,调查他们的文化成长背景,看看其中有多少是从小接受白人文化教育?举例而言,贝多芬的乐迷之中绝对不乏中国人,根据中国当代历史的情况,他们应该没有接受过基督教的「文化殖民」,这些中国乐迷的品味从何而来?难道不值得这些左派知识份子做专门的学术研究?如果缺乏实质数据,则所谓「文化殖民」完全是信口开河。
  因为人是有灵魂的物种,有些人对于美的感知能力特别敏锐,天生就能判断何谓好坏美丑,不需要文化殖民,能立即感觉贝多芬的音乐比甚么传统部落的敲击乐更有美感,如此简单而已。西方左派「知识份子」批判贝多芬,意图不仅是要否定西方文化,归根究柢更是要否定人的灵魂了。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