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巴黎还浪漫否?
美国浪漫喜剧「艾蜜莉在巴黎」据说引起法国人的普遍反感,因为剧中对巴黎人的刻板印象,似乎停留在自五、六十年代新浪潮至今以来的发霉记忆,根本没有贴近过巴黎的现实。
巴黎给人所谓慵懒、浪漫、刻薄、傲慢、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风格,确实十分过时。这种刻板印象,经过战后知识份子、文艺创作的传播,变成法国对外输出的一种文化产品。
但这种文化风气,和今日中国或台湾的「小资」知识份子口中的「岁月静好」,其实没有太大分别,能够在巴黎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而对人类「伟大的社会实验」侃侃而谈的,只有少数的知识精英而已。但这一小部份人的生活方式,经过当时荷里活一批「恋法」(Francophile)创作人的加盐加醋,譬如「花都舞影」、「甜姐儿」、「金粉世家」等渲染之下,奠定巴黎「浪漫之都」的定位。
由知识精英创作的,对于巴黎的刻板印象,随著全球化的深入,早已是花果飘零,早十几年的短片集「我爱巴黎」已经蜻蜓点水,试图用比较现实的角度去戳破巴黎的神话:游客实际上见到的巴黎,和传说中的巴黎,是两个世界。
但是从「我爱巴黎」之后,巴黎的形象节节败落,不但市容脏乱差,治安问题严重,不但有小偷小摸,还饱受恐怖袭击的威胁。
去年巴黎圣母院大火,烧掉塔楼的尖顶,围观群众哀嚎,这才是新时代巴黎的象征。
今日还选在巴黎拍浪漫喜剧,暴露出对于时代潮流的麻木,普遍观众对离地精英皆心生厌恶,这当然不止是这部剧编导的错。
陶杰
巴黎给人所谓慵懒、浪漫、刻薄、傲慢、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风格,确实十分过时。这种刻板印象,经过战后知识份子、文艺创作的传播,变成法国对外输出的一种文化产品。
但这种文化风气,和今日中国或台湾的「小资」知识份子口中的「岁月静好」,其实没有太大分别,能够在巴黎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而对人类「伟大的社会实验」侃侃而谈的,只有少数的知识精英而已。但这一小部份人的生活方式,经过当时荷里活一批「恋法」(Francophile)创作人的加盐加醋,譬如「花都舞影」、「甜姐儿」、「金粉世家」等渲染之下,奠定巴黎「浪漫之都」的定位。
由知识精英创作的,对于巴黎的刻板印象,随著全球化的深入,早已是花果飘零,早十几年的短片集「我爱巴黎」已经蜻蜓点水,试图用比较现实的角度去戳破巴黎的神话:游客实际上见到的巴黎,和传说中的巴黎,是两个世界。
但是从「我爱巴黎」之后,巴黎的形象节节败落,不但市容脏乱差,治安问题严重,不但有小偷小摸,还饱受恐怖袭击的威胁。
去年巴黎圣母院大火,烧掉塔楼的尖顶,围观群众哀嚎,这才是新时代巴黎的象征。
今日还选在巴黎拍浪漫喜剧,暴露出对于时代潮流的麻木,普遍观众对离地精英皆心生厌恶,这当然不止是这部剧编导的错。
陶杰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