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院舍 夫妻互相扶持
记起2020年,戚丽珠仍犹有余悸——当时她刚中风不久,丈夫高觉强便迅速确诊患有认知障碍症。夫妻由二十多岁相伴至近七十,几近半世纪,育有两子,住在屋邨。
先后住院 戚婆婆:再也担不起照顾者重担
2019年12月10日,她身体麻痺抽筋,在前往医院途中,晕倒送院,才发现右脑轻微中风,左边身半瘫,嘴也歪了,后获医院转介,到位于上水的安老院复康。入住期间,她勤练手脚以及口部训练,只为能够重新活动。
当时正值疫情,丈夫无法来探望,她得悉对方状态精神萎靡不振。她是家庭主妇,惯常一手包办煮食,夫妻与小儿子共住,细仔煮饭,高先生吃不惯,便不愿进食,体重也由一百三十多磅骤降到到一百磅,同时又躲在房中不出来,患有糖尿病又不肯前往覆诊,爽约多次,她忧心如焚,著小儿子陪伴,才知道老伴把新旧药混和了,不敢服药。回想起丈夫近月因健忘有意外,她渐渐察觉到不对劲。
2020年五月底,她终于康复,栓著四脚叉拐杖回家,她力劝丈夫入院检查,发现他有初步认知障碍,于是轮到先生住院,一住两个多月。
突如其来的重担,也令小儿子出现情绪问题,而她早年曾作为照顾者两年,全心全意,同时照料重病的家婆及母亲,深明个中不易,所以才想著入住护老院。说著说著,她又泪流。
「一个照顾者其实好辛苦,失去自己的时间,失去自己的空间,一切都投放下去…」
戚婆婆知道自己无力再担起照顾者职责,决定向医院的医务社工求助。既然二人均属中度及严重缺损长者,社工便建议二人一同申请政府改善买位计划。
入住松龄 夫妻共同复健

七月,经一轮评估后,因疫情期间无法事前视察环境,二人在网上选了又选,最终选了合眼缘的松龄,三个月后便入住。
目前二人分住大房,房分男女,一房有六位长者。戚婆婆比较康复时住的旧式老人院,空间狭窄,她获安排走廊旁的床位才有空间活动;这里空间阔落上许多,第一次到院舍便感亲切,丈夫亦非常满意。
丈夫初时手指变形不灵活,她的手指僵硬也打不开,在一周两次物理治疗下,姿势渐渐改善;另一边厢,丈夫一直罹患痛风症,又有高尿酸、高血糖,在顾问医生的药物调较下好转,连情绪也好上了许多。初时他不愿下床,过了几个月,有次无端竟笑起来,说很开心——戚婆婆听到,便满意了。因为院舍分男女,二人要共聚,除了待儿子带出去饮茶,只能每天时时在走廊一同做运动,有时聊著聊著便忘了时间。
高先生觉得,在这里他会准时服药,戚婆婆在旁边点头,她也放心许多。「本来我陪他来,但住下来这里很好,我也很开心。」她复原得较快,近日儿子说挂念她,劝她回家住,她正考虑,虽然这里像家一样,但没有儿子,至少未来丈夫在这里,她无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