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秘史︱民国穷人才食大闸蟹? 真相:一只蟹可换2.5公斤大米

更新时间:07:00 2025-11-22 HKT
发布时间:07:00 2025-11-22 HKT

每当吃大闸蟹的季节临近,一张老照片都会受到网友热议:一个男孩在路边的摊档吃蟹,破旧的木桌堆满大闸蟹,同桌另一人衣袖破洞上有一大块补丁,图片配文「1945年的上海贫困家庭,只能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过日子」。不少网友表示羡慕,笑称「希望回到那个年代」。

四十年代「吃蟹」照出处

旧社会的低下阶层真的靠吃大闸蟹「充饥」吗?根据史料记载,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不高。

先从这张照片的背景研究:这张老照片不是合成的,而是美国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Walter Arrufat)的作品。二战期间他在美国海军服役,并在1945年10月12日至1946年2月5日在上海生活。当时25岁的他用相机记录上海人的日常,一共拍下96张生动的黑白照片,随后整理成影集《上海1945》。

这张吃蟹的照片便是其中之一,当初他对照片的描述只有「Eating Crab(吃蟹)」两个词语,并没有对男孩的背景多做描述,现在看见的配文很大机会是现代网友加上去的。

网传的照片。好蟹汇
网传的照片。好蟹汇
照片原图。虎嗅@识味Foodledge
照片原图。虎嗅@识味Foodledge

阳澄湖大闸蟹古今都是贵价货

从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大闸蟹曾在大户人家的餐桌上出现过。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摆螃蟹宴,可见吃蟹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乐事,场景也呈现出大家欢聚一堂的热闹气氛。而宴后刘姥姥算了算账,大家一共吃掉三四十公斤大闸蟹,花费四两银子;加上其他酒菜一共二十几两银子,令她不禁惊叹:「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有网友提出,自从蕃薯叶被传有「抗癌奇效」之后,它从曾经的牲畜饲料摇身一变成为身价每公斤60元(人民币,下同)的「补品」,那么大闸蟹有机会也曾经经历过这样一番「身价暴涨」吗?

上海市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范守霖认为机会也不大,自宋朝开始,大闸蟹就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季节性产品。宋朝的高似孙曾写《蟹略》一书,详细地记载不同种类的蟹及他们各自的特征。例如,古人以产地把蟹分成吴蟹、楚蟹、越蟹、淮蟹等;以水域把蟹分成江蟹、湖蟹、溪蟹、泖蟹等。其中一句描述也甚是有趣:「姑苏娄县即昆山也,有郁吴塘蟹,特肥大。」娄县蟹被推断为现今的昆山阳澄湖大闸蟹,原来古人和今人的口味也有相似之处。

而在民国时期,1918年11月2日的《申报》提及某富人以阳澄湖大闸蟹宴请宾客,显示当时大闸蟹也确实是「上得了厅堂」的佳肴。而当年的阳澄湖大闸蟹没有人工养殖技术,在产量不高的情况下,低下阶层「只吃得起大闸蟹」的谣言也自然不攻自破。

《申报》也曾刊登不少有关大闸蟹的图文,不仅有酒家吸引顾客的广告,还有将大闸蟹从上海送到香港的相关新闻。

1只大闸蟹约等于2.5公斤大米

既然确定了阳澄湖大闸蟹不是低下阶层的日常能够负担的,那么图片中男孩吃的会不会是其他产地的大闸蟹?对比蟹价跟大米的价格,基本上也不太可能。

1939年的《申报》记载,每公斤大米0.25元,而每公斤蟹1.4元,一只大约200克的大闸蟹价格等于1.12公斤大米;而到了1946年,每公斤大米750元,而10000元可以买六只蟹,换算下来一只大闸蟹价格等于2.5公斤大米,而这个价格并非阳澄湖的价钱,只是其他产地的大闸蟹。

1985年一篇由赵超构(笔名林放)写的杂文也生动地记载大闸蟹价格高昂,一位年轻的工人为了招待第一次到家中吃饭的女朋友,不情不愿地掏出50元买了两只大闸蟹,大概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关于青年工人买大闸蟹的故事。虎嗅@识味Foodledge
关于青年工人买大闸蟹的故事。虎嗅@识味Foodledge

由此推断,网友们即使回到过去也很大机会发现阳澄湖大闸蟹一直价格高昂,问「今天吃大闸蟹吗?」,路过的匆匆行人可能回答「吃大闸蟹?这两个月不吃饭了吗?」,然后转身走进旁边的大米杂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