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清华科技园 选址将军澳清水湾 科大觅地建「创新园」推动新型工业化

头条日报-港闻
更新时间:14:07 2023-03-15 HKT
发布时间:00:00 2023-03-15 HKT

本港正致力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以往主力上游研究的大学,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角色更为积极主动。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接受本报专访,透露科大已向政府倡议,选址将军澳及清水湾的三幅用地建设「科大创新园」,有别于现时科学园、数码港的管理模式,建议由大学牵头,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科大亦正兴建及规划3座新教学大楼,分别发展生物科技、半导体等顶尖范畴。
曾任科大工学院院长,现时负责科研及技术转移发展策略的副校长郑光廷在专访透露,科大已向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提出,建设暂名为「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园」的科学园区,初步已物色邻近将军澳工业邨,两幅并不相连的土地,以及一幅邻近科大清水湾校园的土地作选址。
拉近距离 将优势最大化
他以清华大学的「清华科技园」为例,指创新园概念是撮合工业界专长与大学的科研优势,「最重要是让工业界与学校距离拉近,互相了解,他们知道市场需求,需要哪一方面科技,而学校则有科研能力。大湾区很多企业与科创人员,如果放在科大旁边,可以发展这样的园区」。
由大学成立公司参与管理

对于「科大创新园」日后管理模式,郑光廷强调尚待商讨,校方持开放态度,但强调「科大一定要有位置」,可参考清华科技园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创新园的做法,由大学直接或成立附属公司参与管理,「利用大学的科研能力,吸引高科技公司落户,跟学校紧密合作,彼此推动科研」。

现时邻近香港大学的数码港,与中文大学旁的科学园,前者由政府全资拥有的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后者由法定机构科技园公司主理。郑光廷指,科大领先的优势领域涵盖人工智能、机械人、物联网、新材料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健康科技、新能源等,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可观,每年申请约300项专利,而每年有80至90项专利获企业与初创公司产业化,至今已培育逾1600家初创企业,包括9家独角兽企业及7家上市公司,创造逾4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他相信科大具备条件,吸引高科技企业合作,「科大有这么强的科研能力,在未来5至10年,对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可以扮演更重要角色。」
扩教研空间 拟建3座新大楼

为进一步扩展教学及研发空间,科大计划兴建3座新大楼,其中去年底动工的「李家诚创科大楼」,将设机械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及健康科学等的实验室,料2024至25年完工。郑光廷指,另一座主要供生物科技研究用的新大楼,已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及政府支持,待立法会审议拨款后动工,料最快2026年完工;至于第三座新大楼正进行初期规划,计划2028至29年落成,将用于量子科学、先进材料、半导体等研究,他期望新设施能够尽快落成,「新型工业化最重要是科研能力、科研人才与科研成果,否则根本不能做」。

港可主力发展半导体、晶片设计

新型工业化讲究尖端技术,更广泛采用人工智能与机械人,郑光廷形容「智能制造」重点是「智能」而非「制造」,「智能制造不再仰赖人,它仰赖的是技术,不再是一个园区有十万人,造出很多智能手机与个人电脑出来,这跟以前不一样」。他以微电子为例,已不再是传统电子业由廉价劳工制造电路板,而是透过尖端技术设计与制造晶片,甚至借着封装技术,将功能不同的数个小晶片连接,达至高运算效能的晶片,「从前是一块电路板,现在只有指甲般细小」。
大湾区具备完整生态圈

郑光廷认为,本港虽然工资成本高,但具备科研能力与国际化优势的大学,科研人才汇聚,切合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比如先进封装,投资没那么大,附加价值与技术含量很高;晶片设计需要人才,但团队不用太大」。

以微电子为例,郑光廷指涉及电子材料、器件、制造到设计电路,封装、测试等环节,分为设计、应用与系统三大版块,他认为本港有能力发展半导体、晶片设计、先进封装等,「设计最不敏感,可以向上对接应用,向下接到智能制造」。随着先进制造业中心落成,郑光廷指本港具备生产原型品(Prototype)的能力,经过反复测试与应用,再往外地大规模生产,背后复杂的新型工业产业链,无论是资金、科研人才、创新创业者等,正是背靠的大湾区具备,「香港本身是充满希望的营商环境、国际化城市,能够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应该期许占上重要地位」。
港出现「台积电」非不可能

郑光廷形容,新型工业化「路很多,变化很快」,必须拥有科研能力才能追得上,香港不应只着眼于应用,「应用很赚钱,但只做应用的话,你做FinTech(金融科技),别人也可以做」。他笑言本港日后出现如台积电般的半导体巨擎,并非不可能,最重要是社会有决心发展创科,持之而恒,「科技很特别,突然有一天有很革命性的东西出来,会把大家吓一跳」。
工业创新路系列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