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成立「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 推动研发可持续解决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发布时间:08:00 2025-04-03 HKT
近年极端气候导致天灾频繁,对全球经济及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虽然早于2015年联合国便已通过巴黎协定,透过订立碳中和目标以应对气候暖化问题,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23年的报告显示,暖化仍显著加剧。香港理工大学昨日(4月2日)宣布成立「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透过跨院校、跨学科的研究平台达致「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为国际领先的研发机构,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由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兼理大院士潘乐陶博士发起,并在潘乐陶慈善基金支持下成立,昨日特别于唯港荟酒店举办研究院成立典礼,同场并举办学术论坛,吸引近300名师生和专家出席。成立典礼上,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特别感谢潘乐陶博士的慷慨支持,令该具前瞻性的项目能够落实:「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长期以来潘博士一直支持理大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为社会福祉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对潘博士在推动气候韧性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承诺,深表感谢。」

担任主礼嘉宾的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在论坛上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及措施,他提到建设具气侯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并期望在庆祝理大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的同时,推动建设具气候韧性的香港,为下一代缔造新的生态文明。

气候变化影响深远 严重灾害推动创立研究院
潘乐陶博士早于2007年便与英国工程师学会合办第一次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亦于近20年前便已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直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的议题。潘乐陶博士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去年年底时气候已经比工业革命前提升了超过1.5度,超出巴黎协议的极限,未来二三十年,温室气体仍然持续,极端气候导致灾害的频密度与严重性一直提高,直到碳中和之后才有改善。我们不能够坐以待毙,各国需要进一步应对。而在完成碳中和前,气候变化将对民生、基建、经济、政治甚至对食物安全与病毒传播环境都会造成影响。」

他又指自己在两年前到访北京时产生了成立研究院的理念:「当时在东北出现严重灾害,再回想起2017年南京与2021年郑州的水灾,根据中国银行估计,三个地方重建费用需要超过一万亿人民币。农业仍然是中国相当关键的产业,而气候与农业关系密切,相关研究可以对地方、国家发展尽一分力。」
滕锦光教授亦表示,过往潘博士已资助了专注于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的两个研究院,连同今次成立的「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可覆盖气候变化前后的各种议题。

汇聚顶尖专家 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
研究院将会就「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城市基建与韧性」、「乡村社区与灾害应对」,以及「气候适应政策与实施」四大方向作研究,出任研究院院长的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表示在理大牵头下,已有很多顶尖专家参与合作:「理大的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与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是全球一流;南京大学拥有全中国第一个天文台及气象学系,专注气候及极端天气研究,现任校长谈哲敏教授/院士更是气候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和环境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并熟悉国家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则拥有强大的农村研究中心。加上客座研究员计划会邀请不同国家的专家来港及内地交流,香港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他又指,由于香港近年的水灾问题相对严重,土木工程拓展署和渠务署的参与可就香港的政策与标准提供意见。研究所成立后随即展开了七个价值800万左右的项目,项目将定期向督导委员会汇报,再将成果转化。另外,理大本科生可透过「本科生科研计划」参与气候变化的议题;而相关研究成果亦会成为硕士/博士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学生掌握最新、最全面的气候变化及韧性技术资讯。

潘乐陶博士总结时勉励有志推动改变的理大师生:「理大是一个科研和应用两方并重的大学,同学要把在理大学到的理论真真正正在社会上应用出来,不能单靠纸上谈兵。气候变化影响不同行业的发展,希望理大可以在这方面培育更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