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信书院今年推出首个航天课程 STEAM教学大势所趋 配合IB课程陶造顶尖竞争力
发布时间:12:00 2024-11-08 HKT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下称宏信书院)的学生继今年3月成功测试首个由学生制造的立方人造衞星后,今年7月又再创新香港历史,在青海冷湖实验室举办的冷湖火箭排行榜「U18 全球青少年火箭发射挑战赛」中,成为本港首批成功利用固体燃料发射火箭的学生,更喜获总分第2的佳绩。宏信书院为进一步推动香港的航天科技教育,今年9月新学年在小四至中三级引入崭新的航天课程。宏信书院总校长林克忠博士表示,航天课程的特点是跨学科和充份具备STEAM的教学元素,加上宏信书院是一间IB学校,更是一个理想的平台,让航天课程和STEAM得以因为宏信书院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

宏信书院的航天课程,今年9月开始开办,每个循环周两节独立课堂,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太空知识,如人造衞星及火箭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制作过程,并参与设计太空城市和不同的太空实验。为此,校方特意在校园增设两个实验室,包括全港首间和中国宇航学会合作的「航天态势感知实验室」— Space Hub,与及一个专门用作教授STEAM课程及工作坊的课室—4.0 Incubator。
林博士表示,开办航天课程主要是基于3个考量:「第1,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世界,科技早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我们透过衞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指引路线、收看直播的赛事等;第2,现在国内航天科技急速发展,并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学校也有幸可以参与其中,学校可以善用国家给我们的优势和大湾区的角色,协助将香港发展成为创科的枢纽;而第3,亦是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航天课程可以让同学走出他们的舒适区,去挑战自己做一些难度较高的事,令他们突破自己,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

校方为航天课程,建立了完整的航天课程大网,课程包括4大范畴:1)设计和制作人造衞星;2)设计和制作火箭;3)载荷,设计太空实验;4)规划太空城巿;透过课程学生可以有系统地学习制作人造?星、火箭的技术,以及设计载荷及太空城巿等知识。校方除了在硬件上增加了两个航天实验室之外,也同时增聘两名具有航天背景的老师,再加上专业教授STEAM科目的教师团队,可谓人才鼎盛,校方还添置了很多编程和制造火箭的软件,令航天课程的内容更充实。
学校亦在课程推行后作出检视,发现不少平日对复杂的数学公式感吃力的同学,在面对航更艰深的太空工程数式时,都很积极地去拆解,投入的程度令人感到鼓舞,非常令人「喜出望外」。
在过去3年,宏信书院的学生都经常去参加一些国际或国内与航天科技有关的比赛,而且都获得很亮丽的成绩。刚在过去的7月,更申请了成为香港第一间赴青海参加「U18 全球青少年火箭发射挑战赛」的学校。
「比赛是使用固体燃料,这是香港不能做到的,于是我就很想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凭着我们过去参加多个航天有关的比赛且取得佳绩,明白到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于是学校就申请参加比赛,获大会破例让我们参加,而即使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同学仍然能发挥卓越的表现,首次参加比赛就取得总分第2的成绩,我感到满意之余,见到学生的努力不懈以及力求完美的精神,亦令到我和教师团队很感动。」林博士说。
是次比赛的经验成为一种「正向压力」,让同学更愿意走出舒适区,并为自己订下一个具挑战性的目标,突破自我。



今时今日,STEAM教学已经是全球大势,林博士认为,不论是参加火箭比赛还是航天课程,其实都是和STEAM教学环环紧扣的。「不管是衞星或是火箭,其实当中包括了科学、科技、机械工程、数学运算,和美学艺术设计等知识范畴,甚至还要懂得编程和具备化学知识,亦需要实践『落手落脚』做的Maker's Skills。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创科学习过程,和STEAM其实很一致。」
宏信书院推动航天课程和STEAM教育的一大优势,就是宏信本身是一间直资IB一条龙学校。林博士表示,直资学校相对有更大的灵活性去运用教学资源,而且IB的课程具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冒险、善于思考、具备智识、重视原则等十个特质。当同学们去做一些STEAM的项目时,学校会引导他们去探究、设计和协作,单元式的学与教中,除了有跨学科的特质之外,很多主题都有STEAM的元素。
林博士指出:「科技在不断变化,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但如果同学能在实践中学习并勇于挑战自己,即使面对未知的未来及改变,我相信他们也能应付自如。」他也期望透过航天课程,能让学生为香港和国家贡献更多:「香港作为一个重要的创科中心,我希望能从小处着手,透过航天课程培养人才,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热情,并为人类的未来作出贡献,实践IB精神所说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参加火箭比赛力求完美 不为名次只求突破
参与「U18 全球青少年火箭发射挑战赛」的学生,一共有5名,他们来自不同年级,Isaac和Max就是其中的两位。
Isaac和Max都是中五生,对他们来说,最难忘的经历就是那几天不眠不休的团队奋斗。在比赛前后连续3天都几乎没有好好睡一觉。Isaac说:「我们以前未试过用固体燃料,那时是由零开始去学做一个火箭,最后真的能发射,其实里面都投放了很多努力。」

今次比赛,因火箭在落地后完整性维持得非常之好,所以在「回收」这个计分项目上,取得很高的分数,并取得总成绩的第2位。但虽然如此,同学们却觉得自己在飞行高度上,还可以做得更好:「即使你赢了,不代表你不可以再改善,你永远都有进步空间」,基于这个信念,他们在比赛后放弃去观光吃喝的机会,把握机会向指导他们的国内专家请教,让他们再重新做一枚火箭—不为比赛,不为胜负,只为了做得更好,突破自我!
国内专家受到他们的热诚感动,再次提供燃料及指导。在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后,他们制造出一枚新的火箭,这支火箭,飞行的高度飙升到800多米,令他们终于证明到自己的能力。
Isaac其实在比赛之前,已经有志未来向机械工程方面发展,今次比赛可谓加固了他的想法。而Max本身最喜爱的科目是物理和数学,他预计自己未来会在金融和商业领域发展。年纪小小就懂得规划未来,他们表示是得力于就读的IB课程。
「IB课程好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你独立,令你能自主学习,着重思考,懂得自己去探索,在做Project和Presentation时,所学到的技巧,相信日后在工作上都可以用到,令你终身受用。」从第一年级开始就在宏信书院读IB课程的Max说。
而Isaac就是读了几年传统学校才转来读IB:「不同于别的学校,我们不需要背书或死记一些知识,我们在做Project时,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去探索自己和探索这个世界,你要自己为自己订下一个标准,再完成它,从中,你会学到很多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东西。」
同学力求进步精神 令带队老师感动
其中一位负责带领学生到冷湖参加比赛的文伯衡老师,回想起同学们在比赛结束后,仍然要挨多一个通宵,改良火箭后再试射这个行为,只能用「感动」两个字去形容。其实在比赛之初,已看到同学十分投入,在团队成员互相协作下 ,尽一切努力务求做到最好,令他感到非常欣慰。最后火箭成功发射到一个新高度,文老师充份感觉到,学生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名次,更是体现了自我学习、永不放弃的精神。

文老师亦任教航天课程,他希望课程可以令学生发挥创意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未来世界需要的是甚么,在创科和科技的领域上走得更远。而课程包含大量STEAM元素,在学习航天科技之余,亦可以将STEAM元素进一步带到生活之中。
「有很多学校是直接用机械人或者编程来包装STEAM,但是很多心态比较开放的学校会将STEAM注入不同的层面,造火箭造人造衞星之外,例如创业、作曲、车衣、煮食,都可以很STEAM,希望学生可以将技能融合在不同的学科,或者反过来用学科融合在技能上面,令到学生可以在各方面都可以发光发亮。」文老师有这样的期望。
中一(2025-2026学年)入学申请
申请日期:即日起至11月15日(星期五)
递交申请:https://luac.eclasscloud.hk/kis/admission_form2/
学校网页:https://www.luac.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