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专才展览及比赛2025聚焦「赋能」 AI结合工程走向实用落地

更新时间:08:30 2025-11-10 HKT
发布时间:08:30 2025-11-10 HKT

由工程及科技学会香港分会(IET Hong Kong)青年会员部主办、机电工程署协办的年度旗舰活动「青年科技专才展览及比赛2025」(YPEC 2025)于11月2日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大会以「赋能 (Empower)」为主题,鼓励年轻一代发挥创意,透过人工智能与工程科技的结合,构思具社会影响力的创新方案。

是次比赛吸引来自中学、专上教育、学士、学士后及公开组共五个组别、共54队参赛者,他们透过口头报告、摊位及海报展示等形式,向公众呈现人工智能(AI)结合电机工程的创新构想与应用。活动旨在培养青年对工程及科技的兴趣,激励他们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发挥创造力,并学习如何将理论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

(左起)中电前总裁潘伟贤、机电工程署署长潘国英、工程及科技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梁卓坚先生合照。
(左起)中电前总裁潘伟贤、机电工程署署长潘国英、工程及科技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梁卓坚先生合照。

AI成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 鼓励青年以创科连结社会

机电工程署署长潘国英表示,「赋能」贴切反映当下科技发展方向:AI与工程科技的结合,正借由优化系统效率、预测性维护及能源管理「赋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令团队由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创新,回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他强调,AI不是取代,而是提升专业判断与处理速度,「从能源管理、设备维护到公共服务,AI已逐步融入日常运作,让解难更准确高效。」

谈到协办用意与对青年的期望,潘国英指出,机电署长期推动青年创科,希望参与者在实作中建立批判思维、跨学科合作与解难能力,「不止懂技术,更要懂得把科技『落地』,优化公共服务、惠及市民。」他又指,署方透过「机电青少年大使」及多项STEAM活动,连结学界与专业社群,让年轻人学以致用。

来自中学或大专组的学生于摊位展示AI与工程结合的创新项目,署长及评审团成员与学生互动、聆听讲解。
来自中学或大专组的学生于摊位展示AI与工程结合的创新项目,署长及评审团成员与学生互动、聆听讲解。

青年工程兴趣持续上升 AI应用深化机电服务

本届YPEC最受关注之处,是跨年龄、跨学科团队同场交流。潘国英认为,这种布局既反映本地年轻一代对工程创新兴趣持续上升,也有助模拟职场团队动态,强化展示与沟通能力,有利知识传承与社群连结。「中学生带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大专与公开组注入技术深度与实务视角,互相碰撞能激发新火花。」
场内不少项目聚焦「以人为本」的实际需要,例如交通安全预警、无障碍科技及长者友善应用等。工程及科技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梁卓坚观后表示,不少中学生作品已能「落地」解难,其中以简易组件配合演算法的早期白内障检测方案,具备可复制与成本效益,「短时间得出初步结果,回应公共系统轮候长的痛点,令人眼前一亮」。他又指,参赛队伍面对评审追问时,已能兼顾使用者需求、推广及商业化路径,「正是科研走向产学合作的关键一步」。

潘国英署长颁发中学组金奖予得奖队伍荔景天主教中学,展现传承精神。
潘国英署长颁发中学组金奖予得奖队伍荔景天主教中学,展现传承精神。

推动人才培育与专业合作 鼓励年轻科技专才勇于探索

另一位嘉宾潘伟贤则留意到不少队伍运用「AI+感知器材」的低门槛组合处理真实场景,例如以镜头与影像分析识别公路意外,向后方车辆发出预警,或以简单硬件加AI判断早期视力问题。他提醒年轻工程师重视成本效益与维护要求,「低成本、高效益才是应用工程的关键;越能以简单方案解决大问题,就越具推广价值。」

来自荔景天主教中学、以AI生成图像配合绘图机与辅助手套的「AQUA DRAW」队伍荣获中学组别冠军,他们分享得奖感受时称,意外之余更感谢评审与公众回馈,让作品从大型机械臂构想不断迭代,最终走向更易用、可负担的线条画体验,并曾协助弱视人士重新感受绘画乐趣。队员直言,「最大得著是分工合作与多角度思考,由技术调校到网站故障排查、再到用家回馈,每步都令作品更贴近现实需要。」

回到主题「赋能」,潘国英总结指,AI令既有系统「更聪明」而非「更复杂」;关键在于以好奇心驱动,面对失败仍屡试屡改,并在团队协作中将创意化为影响力。「创新不只在实验室,也在每次改善、每次优化之间。只要保持热情与实干,年轻一代定能在工程与科技领域走出自己的路。」他期望政府、专业学会与学界持续拓阔合作平台,让更多青年在实战中成长,为香港创科与民生应用注入长期动力。

是次比赛吸引54支队伍参与,反应踊跃。
是次比赛吸引54支队伍参与,反应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