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全运会系列|高级运动物理治疗师荣幸成为后盾 重剑新星感恩体院全面支援

更新时间:08:00 2025-10-24 HKT
发布时间:08:00 2025-10-24 HKT

全运会举行在即,运动员都加紧训练。他们在长期训练与比赛中,往往面临伤患风险。体院设有由医疗、物理治疗、生物力学及体能训练等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协助运动员应对挑战。

治疗师难忘随队征巴黎奥运  运动员受伤须即时作出评估

高级运动物理治疗师梁颖晶指出,团队恒常为运动员评估身体状况,并为教练提供参考数据和建议,也会在比赛前约1年,开始为潜在入选的健儿跟进伤患,制订康复计划;即使未有伤患,运动员亦须定期检查,以维持柔韧性和肌力。她说,荣幸能成为运动员的后盾,「希望帮助他们达至更高水平。」

在体院工作近9年,她参与过多项赛事支援,主要跟进女子重剑队,难忘去年随队出征巴黎奥运,见证江旻憓夺金,「看她踏上颁奖台,香港区旗升起,大家也热泪盈眶。」她坦言,工作总有艰难时刻,但当看到健儿康复,登上颁奖台,回头报以灿烂笑容,便觉一切值得。

剑击属接触性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碰撞取分,常见急性伤患如足踝扭伤或肌肉拉伤。轻微情况可贴扎或冰敷,严重时需进行磁力共振扫描,以判断是否适合继续作赛。她指,每次有运动员受伤,团队也很紧张,「特别是撞伤头部或怀疑脑震荡等,我们要更细心处理。」

康复期与比赛日程常拉锯   平衡风险制订折衷方案

康复期与比赛日程常出现拉锯,她曾处理十字韧带受伤个案,原需6至9个月康复,却必须在4个月内复出,以争取奥运资格。她直言,团队需要平衡风险,与医生、教练紧密沟通,即使允许运动员参赛,也会制订折衷方案,预防伤患加剧,「希望大家明白,如何在潜在风险下作出理性分析,安全作赛。」

与运动员相处如朋友  康复过程并肩同行

她与运动员长年相处,彼此相处如朋友,「但我们亦要保持专业,如实说明伤患情况,相信他们会理解。」她坦言,运动员面对伤患,未必每次都能顺利过渡,当他们克服后重新上场,画面既动人又深刻,「不论高低起跌,我们都会陪伴他们。」

吴海谛今年比赛曾触及旧患  感谢治疗团队体谅 

年仅16岁的女子重剑新星吴海谛,在体院团队支援下,逐步由青少年走上成年组舞台,从物理治疗、心理辅导到营养建议等,她深受启发,希望日后修读心理学。

去年,吴海谛在青年世界杯香港站的女重团体赛中,因追分心切不慎伤及手腕。今年8月「会长杯」4强赛,她再触及旧患,医疗团队即时为她检查和扎贴,并询问其出赛意愿,「无论我有何决定,他们都支持我。那时我觉得,已经打到那个位置,不想停,便继续打。」

其后的分龄赛,教练迅速安排物理治疗师处理伤势,所幸并无大碍。训练期间,队友亦会因应她的伤势避免攻击伤患处,让她感受到团队的体谅。

获营养师体育教练指导 感恩体院全面支援 

作为学生运动员,吴海谛的日程紧密,幸得教练、师长、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她感恩体院全面支援,如营养师仔细解释血液报告,教她调整饮食,体能教练则逐一讲解训练动作与牵涉肌群,让她更了解自身状况。

比赛前曾担心失准感焦虑 幸获心理学家开解

今年6月,吴海谛在「挑战杯剑击锦标赛」首夺成年组冠军。她坦言,年初曾因接连参赛感焦虑,担心失准,幸得运动心理学家开解,说明紧张和兴奋的感觉类同,其不安感或源自参与大型比赛的兴奋,改变她对比赛压力的看法,「现时我会跟自己说,放松来打,不要太紧张,就能打好。」该次经历让她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希望日后能修读相关学科。

吴海谛期望在全运会与一众师姐并肩作战,「我有机会代表香港打团体赛,对上这么强劲的对手,每位对手我也很期待。」她续说,港队有主场之利,加上教练和朋友的支持,「不用想太多,全力发挥!这就是打剑最好玩的地方。」

记者 徐嘉华 仇凯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