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全运会系列︱泳队相隔8年再战全运 体院「秘密武器」助力港队

更新时间:08:00 2025-10-21 HKT
发布时间:08:00 2025-10-21 HKT

随着各项目进入全运备战关键期,游泳港队亦加紧部署。相隔8年再战全运,泳队今届将派出31名泳手参赛,其中四夺奥运奖牌的「泳后」何诗蓓伤愈复出,将出战50米、100米及200米自由泳和50米蛙泳,为港队注入强心针;两届奥运代表何甄陶亦参与多项自由泳、蝶泳和接力赛,首度出击全运会。

黄锴威:何诗蓓伤愈复出注强心针

谈及备战状态,泳队教练黄锴威表示,运动员熟悉深圳场馆,现阶段训练成效理想,于世锦赛、世青赛和亚锦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部分运动员将完成高原训练返港,在全运会前参与其他比赛热身;数名仍在海外集训的运动员,亦将提前返港适应时差。他补充,团队预计11月初会北上视察赛场,计算场地与住宿的往返时间,安排交通和训练,作全面部署。

港队出身的黄锴威,曾代表香港出战第11届全运会,如今以教练身份出征,感觉截然不同,「既新鲜又具挑战。」

与运动员关系亦师亦友

黄锴威在2017年退役,翌年加入体院游泳部,感恩能以教练身份继续贡献泳坛。他说,从未厌倦工作,「从旁协助泳手也很开心。」他与运动员关系亦师亦友,更是「家人」,运动员因而能真实表达内心想法,亦愿意信任及尊重教练团队的训练安排,「当他们自觉做得不好,会主动要求看回放,一同商讨调整训练计划。」他续说,自己也从运动员身上学习。

他坦言,现今教练工作比过往不同,除需与各部门沟通和协作,部分运动员长期离港训练和参赛,教练也要随队,一同适应时差与新环境,「训练更多元化,也有很多创新尝试。」

黄锴威指出,泳队的资源配套充足,教练能听取各方意见,作更好决定。他举例,运动生物力学与科技中心会量度泳手在水中的速率,配合水底摄录镜头,传送至游泳馆的大屏幕,让泳手与教练即时检讨动作,分析入水深度和出水距离等细节。他指,运动员有不同的习惯,部分靠感觉练习,部分爱看数据,通过多角度分析,有助优化训练计划。

此外,他提到,营养部会根据运动员的各项指标,制订个别及团体的营养策略;物理治疗师及医生团队亦全力支援,协助运动员维持最佳状态。

改良坊间仪器 切合训练所需

体院设有运动生物力学及科技中心,负责测量与分析运动技术表现,向教练与健儿提供实证为本的改善建议,并协助建立训练反馈系统,加快掌握技术与发展。相关仪器包括红外线动作分析系统、测速器及3D打印机等。

运动生物力学与科技经理朱柏强指,「生物力学」主要分为技术与战术分析,前者评估动作和形态是否标准,后者结合统计数据,常用于球类项目,如分析球路、技术与得分的关连性等。

不同项目需针对性收集数据,朱柏强说,团队精益求精,会改良坊间仪器,使其更切合训练所需,如有仪器可调节阻力与速度,却无法量化资讯反馈,需作改装,又如早年「RS:X」成为奥运指定滑浪风帆板种时,未有仪器协助锻炼「摇帆」技术,团队自行改良配套装置。

朱柏强入职30载,随队征战无数,包括拍摄比赛、分析球路,与三项铁人健儿日晒雨淋。他忆述,早期实验室只有2名员工及1名访问学者,出队时须独自搬运近30公斤器材。当时运动科技尚未普及,团队默默耕耘、累积经验,逐步与教练和运动员建立信任,「他们明白我们真心想帮忙,便会主动请教。」

众多项目中,他坦言对田径队有「情意结」,当年教练邀请支援,团队花了1年时间摸索数据收集方式,综合比赛形势、运动员特质和数据,协助教练安排阵容与接力次序。

难忘港队男子4x100攀上高峰

回顾2012年,邓亦峻、黎振浩、徐志豪及吴家峰组成的男子4×100米接力队,四度改写香港纪录,更刷新全国纪录,登上国际田径联会世界排名第10,取得伦敦奥运参赛资格。那年他随队见证四子攀上高峰,至今难忘。

接力队其后多次「换血」,近年多名短跑新星崭露头角,于去年亚青决赛勇夺金牌兼破香港青年纪录。他直言,在一众年轻小将身上看到当年的影子,盼他们承接前人努力,冲击奖牌。

朱柏强寄望港队在今届全运会争取佳绩,「希望运动员记住,背后有人支持自己,遇到问题就讲出来,集思广益总有办法!」

记者:仇凯瑭、潘明卉
摄影:何家豪、刘骏轩、叶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