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基斯坦炮火重燃 78年印巴冲突原因宿怨一文睇清
发布时间:15:57 2025-05-07 HKT
印度与巴基斯坦炮火重燃。5月7日凌晨,印度对巴基斯坦9个目标发动导弹打击,回应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Kashmir)帕哈尔加姆(Pahalgam)、造成28名游客死亡的袭击,令印巴冲突再度升温。印巴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78年前殖民时期结束后的「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冲突在克什米尔领土争议、宗教民族主义、跨境恐怖主义及水资源控制等多重因素交织下持续升级,两国至少经历过4次主要战争。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核武国,因此印巴冲突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
印巴冲突历史根源:殖民遗产与宗教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英国殖民地,但到1947年,英国因财政与治理压力,仓促推动「蒙巴顿方案」(Mountbatten Plan),将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含东、西巴基斯坦)。分治过程以宗教为划分依据,但忽略了人口混居的现实,导致约1500万人流离失所,逾百万人在暴力冲突中丧生。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例如按宗教划分选区、在议会保留宗教席位等,强化了宗教的「政治标签」,使穆斯林群体对印度教徒主导的统一国家失去信任,转而支持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
相关新闻:印度凌晨空袭巴基斯坦多地 至少26死46伤 巴方:是战争行为︱有片
分治的暴力与创伤在两国集体记忆中埋下敌意。巴基斯坦担心被印度教徒多数统治,而印度则坚持中央集权的世俗国家理念,双方对少数群体的包容性不足,进一步加深矛盾。
印巴冲突核心:克什米尔未解领土争端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冲突的核心。根据分治原则,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应归属巴基斯坦,但当时统治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统治者却宁愿加入世俗的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伊斯兰国。随后,第一次印巴战争在1947年爆发。1949年,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双方停火,在克什米尔的控制沿线将该地区一分为二,分为印控区查谟和什米尔(Jammu-et-Cachemire)和巴控区阿扎德克什米尔(Azad Kashmir),但双方均宣称拥有主权,争端不断。
印度于2019年单方面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强化对该地的控制,此举被巴基斯坦视为对国际协议的背弃,加剧双方对立。
相关新闻:印控克什米尔爆无差别枪击游客 至少20死 武装组织认责
印度巴基斯坦的战争与核威慑
印巴分治后,两国曾爆发四次主要战争(1947年、1965年、1971年、1999年)及多次边境冲突。1971年战争尤为关键,印度支持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独立,重创巴基斯坦,此后巴国将克什米尔视为「复仇战场」。1998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在短短两周内分别宣布核试验成功,使冲突升级为「核对峙」局面,任何军事摩擦都可能触发毁灭性后果。
印度巴基斯坦争夺水资源
印度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是另一关键矛盾。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将六条主要河流划分给印巴,但印度近年以「反恐」为由暂停条约,威胁切断巴基斯坦的水源。巴基斯坦农业与电力高度依赖印度河,此举可能导致其经济崩溃,甚至触发「水战争」。例如,2025年印度暂停条约后,巴基斯坦警告将视其为「战争行为」,并采取对等报复。
相关新闻:克什米尔恐袭致关系紧张 巴暂停对印贸易
宗教民族主义与跨境恐怖主义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如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性」政策)与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化加剧了宗教对立。印度指控巴国支持跨境恐怖组织(如「穆罕默德军」[Jaish-e-Mohammed]、「虔诚军」[Lashkar-e-Taiba]),并利用其在克什米尔发动袭击,例如2008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与2025年帕哈尔加姆(Pahalgam)游客屠杀事件。巴基斯坦则否认参与,并反控印度压迫克什米尔穆斯林,助长分离主义。
相关新闻:印控喀什米尔恐袭26死「尸横遍野」 莫迪缩短沙特访问急返国
国际角力与区域影响
大国利益与区域战略进一步复杂化冲突。美国与中国多次呼吁克制,中巴盟友关系与中印边境争议使中国倾向支持巴基斯坦;印度则强化与美日的合作以制衡。此外,中国在印度河上游的水利工程引发印度担忧,可能形成新的冲突轴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