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市场力量 先要了解市场|谢伟铨

更新时间:14:42 2025-04-14 HKT
发布时间:14:42 2025-04-14 HKT

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上周一连五日召开特别会议,审议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下各个政策局与部门的预算开支和相关政策措施。先跟读者分享笔者提出的其中两条问题。

其一是因应香港残疾人士院舍长期供不应求,社会福利署于2023年底推出「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兴建残疾人士院舍计划」,希望透过豁免部分地价,鼓励私人发展商兴建残疾院舍。结果一年多过来,不但未有任何成功个案,就连接获申请的数字也是零。政府书面回复指,发展商是否参与,或会考虑地产市场情况等相关因素,当局会继续推广计划和持续检视其实施情况云云。

劳福局官员在会上回应笔者的质询时更强调,即使该计划一直无人申请,亦不会带来额外开支,因此毋须急于检讨。有关答复令笔者大惑不解,当局理应用了一定的人手、资源和时间拟订有关计划,并就此咨询相关业界和立法会议员,难道这些都不涉任何开支?计划推出后市场反应冷淡,一定不会是原定的政策目标和预期成效,应否就此轻轻带过,任由该计划自生自灭?

讽刺的是,该计划很大程度参照了早于2003年推出的「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提供安老院舍院址计划」,后者同样是希望透过提供免地价诱因,鼓励私人发展商兴建和营运安老院舍,以协助香港应对人口持续老化及安老设施不足问题。笔者已多次公开批评,安老院舍计划诱因不足,限制却多多,加上部门审批过严过慢,官员绝少积极协助私人参与者如何符合当局要求,结果推出头十多年来只有一宗成功个案,明显是失败的政策。但当局仍未有吸取教训,企图以同一手法来吸引发展商,兴建比安老院舍更难营运和更不受邻近居民欢迎的残疾院舍,完全不理成效及不顾市场情况。

诱因不足 限制却多

另一条问题也是涉及社署和社福设施,笔者已跟进了多年。政府于2020年拨款高达200亿,供社署在私人市场购买物业作社福设施用途,以便更快速地提供相关服务,当初希望可购入60个物业以设立逾130项设施。5年过来,署方仅用了2.4亿购入了5个物业,与原定目标差天共地,而且这还是在非住宅物业价格大幅回落、供过于求之下交出的成绩单。但同样地,官员堆砌了大堆理由和困难后依然故我,没有任何意图优化有关计划,更有效地运作该笔公帑。

其实类似问题不仅存在于社署或劳福局,而是在不同政策局和部门也不时出现。政府近年基于财赤或其他理由,希望借助私人市场的资金、土地、人手,企业的商业头脑及专业技术、知识,协助当局提速提效建设以至营运各类公共设施。包括在卖地条款要求发展商兴建道路、天桥、停车场、巴士站、安老院、社区会堂和康健中心,推出不同模式的公私营合作计划,邀请发展商代为兴建部分公营房屋和产业设施。

然而,由于负责官员往往未能完全掌握及了解市场的实际运作和最新情况,在拟订相关政策、条款和处理申请审批时,过分着重监察管控,偏重保障政府和官员自身的利益,漠视潜在参与者面对的困难和考量,甚或会将促进市场发展及便利企业营商,误解作「官商勾结」和「利益输送」,导致相关政策和计划缺乏足够吸引力,推出市场后无人问津。

早前多幅政府土地流标、「土地共享」计划与「乐建居」计划成效不彰、多层式高端物流设施招标一拖再拖,以至垃圾收费计划胎死腹中等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对市场情况了解不足,处事太过长官意志、甚或闭门造车的结果。

改变为做而做心态

发展局最近就北部都会区的3个「片区开发」试点和3个岛屿及海岸旅游项目邀请市场提交发展意向书,有关做法是一个进步,有助政府及早了解潜在参与者对项目的反应、忧虑和建议,协助当局完善计划内容和相关条款,而不是等到正式推出市场后才发现反应欠佳,被逼收回或修改方案内容,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关税贸易战阴霾下,企业面对更多困难,市场会加倍审慎,希望政府能切实、虚心聆听市场的声音,改变为做而做的处事心态,真正做到「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

谢伟铨
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