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常犯陷阱:口是心非的压力 关心孩子学业也要留意的3个说话技巧小贴士︳儿童心理

更新时间:17:37 2025-11-06 HKT
发布时间:17:37 2025-11-06 HKT

许多父母口头上强调「希望孩子快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过分专注于学业成绩和表现。这种「口是心非」的焦虑不仅压垮了孩子的情绪,更容易将父母的爱误化为只看结果的有条件接纳。为人父母的应该要学懂平衡「期望与关爱」,才能令孩子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重建自信与安全感。

条件式自尊与焦虑

在成绩导向的家庭氛围下,很多孩子会把自己的价值与分数、能力紧紧捆绑,形成「条件式自尊」 —— 只有达到父母理想,才能获得爱与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自尊模式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容易产生挫折感、自我否定,甚至有抑郁等心理困扰。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有些小孩在父母严格要求下,遇到一点失败便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更严重者甚至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或拒学,睡眠和饮食亦受影响。朋友Susan极重视儿子的分数和排名,当收到儿子Matthew的成绩表时,即时会说:「只要你尽力便好。」可是过了几天却会问儿子:「你的同学阿达今次成绩如何?」、「点解今次成绩会差咗?」后来Susan渐发现Matthew逃避做功课,对学习失去动力,甚至经常抱怨肚痛、失眠。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实践「成长型思维」更换沟通方式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言语力量,比分数本身更具影响力。心理学上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强调:透过赞赏过程和努力,而非仅看成果,能帮助孩子理解成功是由持续改善与突破积累而成,而非一次性的成绩定输赢。家长应学会把重点由「你考第几」转向「你觉得这次学到甚么?」、「遇到甚么困难?」、「你有甚么新尝试?」。我建议Susan开始尝试用正面的语气与儿子讨论学业:「知道你花了时间预备考试,虽然今次不算好成绩,不过你比上次更努力已值得俾个like你!」这种改变方法,令儿子慢慢感受到家人的理解与接纳,亦变得主动温书做功课。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成长型思维」其中一个技巧,是用「尚未掌握」(Not yet)鼓励孩子,避免一味批评。例如孩子遇挫时,可说:「你只是还未掌握这部分,不妨想想有没有新方法或问问老师。」这不但减低失败的恐惧,更让孩子知道父母关心的是他们的成长和努力,而非一时得失。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接纳不完美提升自我价值

安全感与自尊是孩子心理健康和成长的基础。父母在孩子成绩未如理想时,若能表达理解和支持,反而更能激发孩子尝试新事物,勇敢面对挑战。家长如果在孩子失败后给予肯定与包容,他们更容易从困难中重建信心,学会面对挫折和改进自己。曾有家长坦然告诉老师其孩子成绩未如理想,但强调「我希望他在学校开心,愿意多尝试新活动」。结果在学校的适当配合,和家长与老师支持下,孩子逐步减少因名次焦虑而自我否定,开始主动参与小组讨论,表现比以往更有自信,学业成绩亦渐渐好起来。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给关心学业成绩的家长3个改进说话技巧小贴士

  1. 与孩子讨论学习过程,少问分数,以鼓励努力为主;
  2. 以「尚未掌握」代替否定,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3. 成绩不理想时,主动表达包容和爱,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图片来源:PhotoAC)
(图片来源:PhotoAC)

 临床心理学博士郑颖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亚洲家庭治疗学院院士
.美国婚姻及家庭治疗学会会员

临床心理学博士郑颖珩
临床心理学博士郑颖珩

相关文章︳如何开导失去至亲的孩子 给丧亲孩子家长的3个实用小贴士︳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小朋友乖巧听话其实是「消极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开心扉︳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辅导孩子重拾校园正能量 3个和孩子一起建立返学适应力小贴士︳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父母要勇于跟孩子认错 给家长重建亲子关系的3个小贴士︳儿童心理

相关文章︳管教常犯陷阱:当父母的愤怒成为孩子的枷锁 3个家长自我控制情绪小贴士︳儿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