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成香港官方语文 胡鸿烈功不可没|根本月报

更新时间:14:30 2025-11-07 HKT
发布时间:14:30 2025-11-07 HKT

香港教育家胡鸿烈博士(1920-2025)逝世,缅怀之文不少,综观而言,其贡献主要为创立树仁大学、在港英时期推动中文成为官方语文和9年义务教育、伸张司法公义、关怀民生。本文聚焦于胡鸿烈对推动中文成为香港官方语文的贡献,他最早以议员身份向港英政府提案中文须与英文并列为官方语文;口语方面,他建议粤语和国语(普通话)同时列为官方语言。

英国自1842年起统治香港,100多年间只有英文为官方语言,市民多感不便。胡鸿烈在1964年提出「把中文列为官方语言」,认为这是「很根本的问题」。他在1965年4月当选市政局议员,8月向港府建议政府部门与市民之间的公文往来应该使用中文。同年10月,他在市政局会议正式提出把中文列为香港官方语言,建议获得通过。11月,市政局成立市民分区投诉处,从此香港市民可用中文信函提出投诉,胡氏负责香港仔和赤柱两处的投诉事,经他手处理的投诉达200多宗,胡可谓名副其实的民选议员。其后,教育司署也接受中文投书。

部分政府部门接受中文投书只是开始,胡鸿烈要求港府「尽速」把中文列为官方语言,因为香港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中国人(按:香港旧文献称汉族多为中国人,少称华人),习惯以中文为思想、行为的传达工具,因此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和政府推行政务的效率,采用中文是「必须的且是根本的」,否则「任何的社会改革将属徒然」。

延伸阅读:浅谈古代纸张再利用——以公文纸本为中心|根本月报

中文为官方语言七大理由

胡鸿烈博士
胡鸿烈博士

为何中文必须成为官方语言?问今人,或许只说出一两个重要原因,胡鸿烈却能一连说出七大理由。第一,权利须平等,不应剥夺不懂英文的市民向政府传达心声的权利和有才干而英文欠佳者服务民众的机会,这「基本人权」应该尊重。第二,香港青年专注于学习英文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研究,不独是中国文化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因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资产。

第三,港府以翻译困难作为不使用中文的借口不成理由,因为高水准的翻译可以达到「信、达」。第四,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中文不能成为官方语言,必对成立才4年(按:中大成立于1963年,胡氏受访于1967年)的中文大学的发展有所阻碍。第五,香港青年有高度的自觉,知道要争取现代开明社会的基本人权,因此港府不应以三四十年前的「欺骗手段」来对待「今日的香港青年」(指1960年代)。

第六,他认为在口语方面应采用粤语为官方语言,同时指出「把眼光放远一点」,认为国语也应成为官方语言,使「在香港的中国人不致与其他中国人脱节」。最后,他幽默地说英、美等国家的青年比香港青年幸运,因为他们的本国语言天经地义就是官方语言,用不着争取。他们可能正在打猎、游泳、在实验室或图书馆,而香港青年却要为争取中文成为官方语言这基本权利而奔走。

延伸阅读:从英国对老舍故居的保存 看文化传承|根本月报

大专生发起中文运动

胡鸿烈博士(中)1973年南丫岛春季旅行(图片来源:《树仁简讯》facebook专页)
胡鸿烈博士(中)1973年南丫岛春季旅行(图片来源:《树仁简讯》facebook专页)

胡鸿烈是争取中文成为香港官方语言的先驱,其后,使之实现的行动落在香港大专院校学生的身上。自1968年起,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简称「中文运动」)展开,由香港各大专院校学生主导,联同社会团体向港英政府施压,经过多年不懈的争取,港英政府终于在1974年(英国统治香港132年后)正式在法律上确定中文和英文具有同等地位。

谨以此文缅胡鸿烈博士对中文成为香港法定语文的贡献。

(本文内容主要依据〈市政局议员胡鸿烈大律师说〉访问稿,载《崇基学生双周报、新亚学生报、联合学生联》,1967年10月)

本栏为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与《星岛日报》教育版联合出版。对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可到港大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网页下载: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会员梁勇博士

延伸阅读:从历史看管理 为何唐玄宗晚节不保?|根本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