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网络的锁链——当孩子被萤幕困住|苗想teen开

更新时间:16:00 2025-11-02 HKT
发布时间:16:00 2025-11-02 HKT

「医生,我个仔沉迷打机,唔读书、唔返学、发脾气,仲话够16岁就去攞综援申请公屋,点算呀?」这类提问,几乎每次讲座我都会遇上。在早前的新书发布会上,亦有家长再次问起。这已不但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我们这个世代共同的焦虑。

有位母亲提到,她的儿子后来搬进宿舍,离开了电脑与手机的环境,竟然「似返个人」。一句平实的感叹,却说出了今日无数家庭的挣扎。她儿子的情况,就如戒毒成功个案。当孩子的生活被网络、游戏和短片占据,他们的专注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互动能力,都在不知不觉间被掏空。

我见过不少青少年,他们的焦虑、易怒、逃避现实,其实并非「病」,而是被科技驯化后的失衡。游戏世界提供了即时回馈与掌控感,网上身份比真实自我更容易经营。于是,他们逐渐习惯在虚拟世界里获得安全与价值感。

同场也有观众问我:「有啲人明明有问题,但唔肯睇医生,应该点做?」这类情况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如果病人没有危害自己或他人,我们确实没有权力强逼他接受治疗。即使有外展服务(ICCMW),若对方拒绝服药、不愿面对,治疗也难以展开。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制度与文化都需要重新思考。我们一方面抱怨孩子沉迷上网,另一方面又太早让他们进入数码世界——学校普遍使用Google Classroom、家长早早购买智能手机与平板,学习、娱乐、社交全在萤幕完成。科技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当学习与生活被萤幕取代,孩子失去了与人、与世界真实连结的能力。

我们要做的不止是更多心理辅导或药物治疗,而是一场深层的价值转向:让生命教育走进校园,教导孩子理解情绪与存在;给他们更多自由玩耍与探索的时间;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让老师以身作则,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的孩子,不该只活在萤幕里。

当教育重新回到人本与情感,我们才能真正打开那道「网络的锁链」,让孩子学会与自己、与世界重新连结。

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苗延琼

作者为私人执业精神科专科医生,育有两子。


延伸阅读:
苗延琼 - 从收养研究看思觉失调症真相丨苗想teen开
苗延琼 - 师长如何面对新世代?丨「苗」想teen开
苗延琼 - Generation Z和Alpha丨苗想teen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