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贤 - 使用不同人称 沟通效果迥异|谈经论学
发布时间:18:30 2025-07-07 HKT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行为不符合父母期望的情况,例如不主动做功课、玩具散落一地等。许多家长习惯用「硬」的责备或「软」的称赞来纠正孩子,但两种方法各有局限:责备容易让孩子感到挫折,空洞的称赞可能让孩子依赖外在评价。其实,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引导孩子改善行为,更能强化亲子关系。关键在于「如何说」与「如何听」。其中,沟通时使用的人称(你、我、我们、他们)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感受与行为动机。
延伸阅读:冯汉贤 - 身教与身学|谈经论学
警惕「你」与「他们」句式:许多家长在指出孩子的问题时,会不自觉使用「你」句式,例如「你怎么又没收拾玩具?」或「你总是不自觉!」这种表达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被指责,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拿他人比较,例如:「你看某某多乖,都不用父母催!」这句式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善用「我」与「我们」句式:相较之下,「我」句式如:「我看到玩具散在地上,有点担心有人会踩到受伤。」这样的表达既说明了家长的担忧,也避免了攻击性语言。「我们」句式则能营造共同目标感,例如:「如果我们一起把玩具收好,家里就会更整洁,玩起来也更安全。」这让孩子感受到合作而非对立,更容易主动配合。
延伸阅读:「恩」才施教 让学生知道、感到、做到 培养正确价值观|谈经论学
当然,以上例子似乎都是集中在家长的单向讯息,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双向互动。如何互动?可参考其中一本教养相关著作《不否定的教养练习》中提到的「聆听—表达—讨论」模式,即先聆听,给予孩子机会说明做或不做某事的原因;再表达,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期待;及后讨论,引导孩子参与解决方案,例如:「你觉得每天睡前花10分钟收拾怎么样?」这样让孩子感觉被尊重,也更愿意执行。
以上所述,旨在让家长有些较明确的教养方式,但不一定能适用所有情境,希望家长能掌握这些核心原则,加以活用,通过正向语言与相互沟通,让孩子正向成长,并维系健康的亲子关系。
文: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者。
延伸阅读:DSE点拣科?校长分享选科万用原则 平衡兴趣/职业/能力|谈经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