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极旺打破「金融遗址论」 港交所优势得天独厚 李声扬:每个月买进
发布时间:06:00 2025-11-09 HKT
香港人十分奇怪,既是短视,但又爱以为自己看通天下大势。总之,一时不顺,就认为日子只会更差。近年社交媒体上,完全看到这种「自虐」倾向。每天都是坏消息,而即使有好消息,大家也乐于故意扭曲。像极了黄子华楝笃笑所言:有好事发生,就是「没有用的」;有坏事发生,就是「预计之中」。
今年港股升30% 跑赢多数市场
笔者并非建制中人,也只是失业人士,不用为政府或公司唱好。然而,一片唱淡之声中,有多少是事实?上周本栏写过香港经济数据,本栏也经常写楼市,今期再看看股市。
去年初,「金融遗址」一说甚为流行,大家也留意到有人说「香港已死」。的确,之前港股连跌四年,叫人失望,但便宜不是更好吗?股神巴菲特说过,股票市场十分奇怪,减价时人人沽出,加价时人人却去买。
为何会这样?只因投资者以为,跌开就会继续跌,升开就一直升。但真的如此吗?去年年头,港股跌到15000点楼下,笔者提出「恒指有机会见2万」,已被人耻笑;结果今年,恒指高见27000点,相信挑战30000点不是天方夜谭。所以那些说「香港经济如此差,股市怎会好」的人,如何自圆其说呢?今年港股升了近30%,表现亮丽,甚至跑赢大多数市场。又如何解释?
第三季纯利破顶 非低基数效应
早前港交所(388)公布第三季业绩,盈利按年升56%。留意,是连续三季收入和纯利创出历史新高。既然是历史新高,就不是「去年低基数」可以解释。事实上,港交所的业绩,很少令市场太意外,业绩后股价反应一般也不大,皆因股市成交大家日日可见,收入完全有数得计。
相关文章:港交所第三季多赚56%胜预期 连续三季创新高 受惠现货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破顶
今年港股成交极之畅旺,第三季日均成交达到近2,700亿,而去年同期是100亿多一点。今年的日均成交,也应该是史上最高。港交所既然是「抽水」生意,当然大赚。这些根本是常识,只是不少人没有常识。
若要鸡蛋挑骨头,可以看到港交所的投资收益大跌,但这并非公司投资失利。虽然公司投资着实向来极保守,也外判给其他公司做,但公司投资收入大跌,皆因之前大手买入写字楼自用,所以闲置资金少了,不过同时也省回了租金开支。
当然另一方面,公司支出也上升了8%,主要是薪酬支出。8%的升幅,相信令不少打工仔羡慕。不过既然公司生意强劲,加薪也很合理,否则如何留住人才?
新股集资额影响远低市场想像
在说「金融遗址」的同时,香港人也发狂地偏执迷恋新股集资额,仿佛集资额排名下跌,中环的金融才俊就要食树皮,经济就会崩溃。今年大家当然见到,港交所新股集资额强劲。但讲到尾,看看数字:港交所上市费用收入,头三季只有13亿,而公司的收入是216亿。
换句话讲,上市费占总收入6%左右。不要忘记,这些上市费,还有不少是年费,也有很多是轮证的上市费。所以新股集资额对港交所的影响,其实远低于不少人想像。
港交所是中国唯一国际交易所
港交所是一家纯利率达到65%的公司,100元收入净赚65元(留意是纯利,不是毛利)。这固然和其平台特性有关,但也很大程度因为公司垄断了市场。由于内地仍未开放资本帐,人民币也不能自由兑换,所以港交所是中国唯一国际交易所。
垄断之下,公司当然大赚。但其实这对整体经济,是否一定是好事,就很难讲。留意美股的成交额比港股大很多很多,但交易所的市值,不会比港交所大很多。皆因美股的交易所并非如此好赚,竞争也激烈。所以美国交易所收费便宜,但也令到成交极畅旺。那些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在香港不可能发生。不少ETF在美股的成交,也远高于港股。当然,除了港交所收费,香港政府的印花税也是个问题。
换句话讲,港交所赚大钱,背后代价很可能是港股成交和美股差天共地。不过港交所得天独厚,只做中港公司生意,也够赚到肥。况且,此类决定,往往有战略及政治计算,并非只讲钱。所以在此情况下,港交所还是大赚,而笔者还是继续持有,每个月买进。
Patreon作者 李声扬
相关文章:零售有望全面回稳 拆息势再回落 李声扬:各数据均利好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