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剪短了信任?从MiC事件看香港建筑的危与机|梁伟聪
发布时间:13:50 2025-10-08 HKT
以「组装合成」(MiC)建筑法组装的三个简约公屋项目,近日爆出撑板螺丝被剪短等问题。根据建筑署署长李翘彦的说法,问题源于施工现场工人的「弹性处理」,而目前所知,事件并非工人偷懒,反而是自行「增加工序」。从外部观察,背后更大的原因似乎是赶工导致的临时取巧与流程变通,最终让品质监督出现缺口。
MiC技术已成未来大趋势
所谓MiC,即俗称「积木楼」的建筑模式,早已不是新鲜事。笔者曾看过某MiC项目的验楼影片,指出此类建筑容易出现洗手间渗水问题,需要特别留意。这种方式固然有潜在风险,但对发展商而言,好处亦显而易见——除了施工速度快、成本较低,更能享受政府额外豁免10%发水上限及放宽高度4%,等于项目直接多了超过一成的可售面积,带来明确利益。
也可以预见到,在这个政策支持下,MiC技术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只是今次爆出的事件,却引发出不少公众疑虑,市民难免因为这次事件而对「积木楼」留下一个坏印象,纵使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提到,本港建筑结构的安全系数相当高,虽然项目的现场铁器施工工序出问题,但结构安全、仍然稳固。
只是对一般市民而言,「相当高」到底有多高?这个标准有多具体?以皇后山邨「沥青水事件」为例,即使官员一再强调饮用水符合安全标准,居民仍难以安心——毕竟这是自己要饮、要住的地方,抽象的保证远不及具体的透明。
三个方向着手「转危为机」
今次涉事的三个简约公屋项目共提供超过1.1万个单位,影响逾万家庭、数万人口。更关键的是,MiC建筑法正是港府近年力推的新技术。事件固然暴露问题,但若处理得宜,反而可以成为一次「转危为机」的契机。
笔者认为,港府可从三个方向着手:
首先,可以主动向公众介绍MiC建筑法的运作原理、优势与监管框架,并清楚说明政府所谓「相当高」安全标准,具体包含哪些检验与门槛。
第二,未来本港有多项大型工程,每年工程量可达2,400亿至3,750亿元,即将有多项新技术及先进科技陆续被采用,正是借此说好香港在建造业技术、检测标准及品质监督方面「硬实力」的好时机。
第三,建造业常说年青人不愿入行,原因包括工时长、劳动强度高、职业上升通道不明确与技术性职位短缺年轻后备,港府亦可借机介绍建造业的工作环境在过去十几、廿年有过甚么改善,借此吸纳年青人入行。
一般市民对建造业专业知识并不熟悉。港府与其反复以专业语言强调「香港建筑安全系数相当高」,不如更进一步,用浅白易懂的语言与具体数据说明「高」在何处,并公开检验流程与第三方验证结果。
建筑是技术工程,更是信任工程。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重建信任,将决定未来简约公屋与整个建造业的形象走向。
梁伟聪-企业传讯及财经公关顾问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