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增班回应家长诉求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03:00 2025-11-07 HKT
香港人口老化及「少子化」情况越趋严重,不少市民因种种理由选择不结婚、不生育或最多只生一个,加上早几年的移民潮和海外升学潮,令香港适龄学童人口持续减少。中小学学生人数在过去10年减少接近10万人,跌幅高达一成半,但同期的中小学学校数目却近乎不变。在「僧多粥少」之下,自然令越来越多学校出现收生不足问题,面临所谓的「杀校」危机。
政府和教育界过去推出了多项一刀切的缩班减派措施,透过减少每间学校的班数和每班人数、减少叩门名额及多次放宽「杀校」标准等,希望可以共渡时艰、事缓则圆的方法,来减少及延迟「杀校」数量,缓减对办学团体及教职员造成的震荡。
然而,事实证明学童减少并非一时三刻的问题,而是结构性和将会日益恶化。即使最近一些美西方国家收紧了移民及升学政策,令移民潮及升学潮减退,甚至出现了学生回流潮,但这些回流学生大多都会选择入读国际学校。部分中小学因为整体学童减少、地区人口改变,以至本身存在其他问题而长期收生不足,迟早也难逃结束办学或与其他学校合并的命运。
缺汰弱留强竞争影响教育质素
与此同时,类似「大镬饭式」的缩班减派政策,或可暂时保住部分教职员的饭碗,以及在数学上可提高师生比例,理论上可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但长此下去,有关政策对学生及家长都不是好事,包括影响学生的群体生活,减少高中生的拣科选择,以及令到一些本身办得好、深受家长欢迎的学校,未能为香港作育更多英才,甚至无故被逼减少收生,令众多希望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家长失望。在缺乏汰弱留强的竞争、激励机制下,长远更可能影响香港的整体教育质素。
今届特区政府不再遇难避事,认清学童减少乃结构性现象,改以协助教育界「软着陆」为目标,调整了多项相关政策。包括于今年初收紧了「杀校」标准,防止长期收生不足的学校,以申请自资办学或特别视学等理由拖延,以及推出更多措施鼓励学校合并,协助学生转校等等。
教育局早前再宣布,放宽限制中学即使收生情况理想,最多亦只能收4班中一的规定,改为按「小步子、高门槛、严把关」的原则,容许符合特定条件的学校增收多一班中一,即是最多可收5班。而为免对其他学校收生造成太大影响,2026年度的增班限额为5个。
局方昨日回应本报查询时透露,获准增班的5间中学分别为皇仁书院、香港华仁书院、宣道会陈朱素华纪念中学、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和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其中前两者均为每年收生都大排长龙的传统名校,实为家长福音。后3间则是新界北区的地区名校,目的是纾缓北区学额供应相对紧张的情况,以至为未来的北部都会区发展,区内人口将逐步增多铺路。相信不少学生及家长都认为,全港合共增收5班仍实在太少,希望当局可在试行成功后考虑扩大计划,让更多本地小学生能够成功升读心仪的优质中学。
留学香港品牌可扩至中学层面
除了重新批准官立与资助中学增班,今年《施政报告》还提出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和每班学生人数,透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加大录取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学生。
香港除了拥有多间世界百强大学,不少历史悠久的中学在区内也相当知名,甚多内地及东南亚地区学生都想入读。政府应将「留学香港」品牌扩展至中学层面,为香港增加学生来源与未来人才库,进一步推动香港教育朝向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