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是文化产业的新契机

特首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强调要“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打造香港成为全球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其中包括“建立艺术品修复的国际合作网络,提供专业培训和实习机会;系统化扩展策展、文物修复及艺术行政人才等专业领域培训”。为此,各个文化艺术的重要板块及专业必须齐全,更必须具备独特优势及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人、财、物、科技、政策这些重要元素缺一不可。官、产、学、研、投的有效整合是成败关键。能否打造完整的生态圈影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香港在上述各方面确实具备相当条件,现在更迎来文化新政策的东风,促进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笔者与香港及北京志同道合的朋友年初成立了“香港中外文物修复协会”,应该是本地首个相关范畴的非牟利团体,聚集了国家顶尖文物修复专家、相关机构及对文物保护有情怀的朋友,也包括了希望值此推动中国文化的一群,结合两地的人、财、物、科技和政策优势,促进国家的文化传承及文物保护工作,与政府的新政策一致。在香港设立此协会是希望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国际优势,协助内地的文物修复专业通过香港出海。此举也可以满足香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配合国策,发挥中国的软实力,并致力于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及国际交流。另外,也希望在香港号召全球华人,以各种方式助力国家的文物修复工作,特别是挽救严重损坏及消失中的重要文物。
施政报告中提到文物修复确实是有的放矢,香港要作为高端艺术品的交易枢纽,文物收藏和交易这个板块必不可少。几年前轰动的毛主席手稿被盗及一分为二的案件曾轰动一时,相关收藏家估值数十亿的文物就放在住宅单位内,不可思议的是盗匪竟然不识货,做成重要文物的损坏,估计类似的珍贵收藏品及各类收藏家在港为数不少。香港作为自由港,在文物的财税、收藏及交易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不少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也在香港有过踪影,不管是收藏或交易,香港是亚洲甚至世界的文物集散中心之一,加上香港作为国际艺术品的重要展览及拍卖中心,艺术品包括文物的修复大有可为,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契机。
文物修复的工程牵涉不少工艺及技术,科技含量极高,更不用说相关工作需要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个不折不扣的特殊工种和专业领域。试想想每一件古物的修复岂止动手那一刻的技术能力及物料那么简单,它围绕著相关器物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人物、人文精神及文化艺术认知等等,可以说是文化全过程的缩影,也可以说是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更重要的是文化承传和保护的实践。笔者因为与相关修复机构的合作,有幸在北京亲自见识国宝级文物修复专家修复各种文物。从修复前的准备,到动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到完成修复的后续工作,相关修复团队系统化、专业化地完成各项任务,让各种珍贵文物的原貌重现,实在眼界大开!
中国文物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分布在世界各地,却微妙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文物在外国的博物馆不计其数。外国收藏家的中国文物近年来一直在回流到中国收藏家手里,一方面是文物回归的呼声引起华人收藏家的反响,希望文物有朝一日回归故土;一方面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财富效应,让更多华人收藏家有能力收购在外国流转的中国文物,此消彼长。随著更多文物回流,对破损文物的修复有持续需求,再加上国内外博物馆馆藏的修复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文物修复对香港发挥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更重要。
随著香港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年青人是生力军,文物修复可以为年青人提供更多文化范畴的选择及就业机会。也因为香港的国际化环境,有利于本地年青人运用外语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结合修复工作的专业培训,为自己找到更多出路,担当中外文化的超级联系人。

撰文:黄炳逢
香港中外文物修复协会理事长
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
北京市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