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阿兹海默症——科研和大众化新药的距离

上周四(10月2日),科技大学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一种遗传变异「TREM2 H157Y」会显著增加中国人群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阿兹海默症是最常见的一种认知障碍症,估计有60-70%的认知障碍症(前称老年痴呆症)是由阿兹海默症引起。近年所知,阿兹海默症和遗传基因关系密切,若父或母患有此病,子女患上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这次是首次具体证实某种遗传变异会增加阿兹海黙症,亦即间接增加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在科学上来说,绝对是一大成就。但对一般市民(尤其已拿乐悠卡或正向两蚊车进发者)来说,我管你什么基因变异,最重要是一旦我患上阿兹海默症/认知障碍症,有药可治吗?

科大这次研究的成果,正好说明一个现实问题:科研上的突破,和小市民有药可用之间的距离。

领导这次研究的科大校长、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表示,「突破」之后希望继续做追踪研究,更了解如何利用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追踪疾病,并希望今次研究可为开发药物提供科学基础。

其实,现时阿兹海默症并非无药可治。根据我每天接触不同医生、药厂所得的资讯,以往未有药物可治疗阿兹海默症时,患者通常病发七年后,病情会恶化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但近年已有新药,是一种单株抗体生物制剂,可针对性辨认脑内类淀粉样蛋白,由免疫系统将致病源类淀粉样蛋白清除,达至将早期的阿兹海默症「治本」的效果。

和大部分复杂的疾病一样,药有了,但相当昂贵。药贵,且必须经医生处方及指导下使用,而医生费也贵。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即使有了新药,如何令药价及医疗费用处于一个市民可用的水平,才是学问。当然,科研是第一步,希望有日后可开发出新药并有解决价格问题的良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