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医什么病(十六):风癞(荨麻疹)|施卿卿博士

几个月前蔡先生因为上肢及臀部反复出现红色风团痕痒1年而前来就诊。蔡先生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癞,我根据他的脉象和舌象判断他属于风寒夹水湿停留经络,给他用小柴胡汤合当归四逆汤、导赤散、五苓散加荆芥、防风、蒺藜等疏风止痒药。蔡先生在服用六剂药后风癞发作开始减少,服用十几剂中药之后风癞就没再发作了。此后又再调理一段时间,这个困扰了他一年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西医对风癞的正式名称叫做荨麻疹,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大约有20%的人曾经历过;同时它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急性敏感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凸于皮肤表面的风团块,颜色偏红或偏白,伴有明显的瘙痒,有的还烧灼感或刺痛感;大小形态不固定,既可局部出现又可泛发全身;发无定时,但以夜间较为多见;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风癞主要病成有:食物过敏导致的皮肤敏感,例如海鲜、酒类、坚果类、奶蛋类等;或是吸入过敏原,例如猫狗毛、花粉、脏空气、粉尘等;亦可能与细菌、霉菌、寄生虫或病毒感染有关,还有可能是服用某些药物引致的敏感反应。当发生敏感反应时,身体内组织胺释放增多,会引起皮肤和黏膜的小血管扩张及透性增加而出现红肿及瘙痒。

较轻微的荨麻疹如果能找到病因并隔离致敏源,即使不服用药物也通常可在2-3天后自行缓解。但也有为数不少的病例找不到明确的致敏原并反复发作而成为慢性荨麻疹,就如前面提及的蔡先生一样,这类患者相对来说治疗难度大一点。西医对风癞的治疗主要是内服抗敏感药及外用止痒药。对于情况较严重者可能会短暂使用类固醇,通常都可以有效控制。还有少数患者,在出现风癞的同时还有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等症状,这就属于严重敏感反应,如果发展至喉头水肿则可能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用急救措施。

中医对风癞有另外的名称:瘾疹,也有叫风疹,其实这两种名称以及风癞的叫法都是根据其特征而得:因为这种疹块时隐时现,就好像刮起一阵风一样很快又散去。而在闽南话和客家话则把风癞叫做“冷瘼”,在这个叫法中则直接体现了风癞的其中一个主要病因是受寒。中医认为风癞的病因主要是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者是肠胃湿热郁于肌肤;还有的是因气血不足或或因情志内伤而致。常用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病因分别选用消风散、麻黄桂枝各半汤、当归饮子等加减,我个人常用的方剂则是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乌梅丸、五苓散等加减,同时也可结合针灸、中药外洗等,再配合戒口,一般都可以很快治愈。

我和家人也曾经遭遇过风癞。我第一次出现风癞是在中学时期。当时天气比较冷,因为穿得比较单薄,在上课期间就在四肢出现身风团瘙痒,是典型的“冷瘼”。但到放学时风团就已散掉,也就没再看病吃药。此后多年间只偶尔出现过一两次,症状都比较轻微,基本上都是几个小时后自行缓解。但疫情期间接种疫苗之后却突然发作频繁且相当严重,有段时间每隔一两个月就发作一次,一发作就是全身风团密布异常痕痒,并且连续发作数日,最严重的一次全身上下包括脸上都是风团,甚至连眼睛周围也因风团而肿起。我自己寻找病因,发现其中一次是受凉,另一次是吃了四季豆,但还有另外几次并没有找到明确病因。我先后给自己用过不同的药方,最适宜我的是乌梅丸合当归芍药散再加疏风止痒药,同时用浮萍、荆芥、防风、艾草煎水浸洗,基本上两天就能完全消退。由于风癞引起的痕痒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所以我在家里备用了几包药以防不时之需,不过好在这些药已经好久没有用到了。

我遇见最严重的风癞则是我自己的孩子。在小儿近一歳开始添家辅食时,有次家人煮蛋黄给他吃的时候不小心混进了一些蛋白。他在吃了鸡蛋后不久就开始在身上出现风疹块,很快整个脸又红又肿,后来连嘴唇也肿了。我一看他敏感反应很严重,怕他再发展下去会出现喉头水肿,就马上搭的士送他去急症室。急症室护士在登记分流时也发现他的情况比较急,马上安排见医生、打抗敏感针,留在急症室观察了一个晚上,看著风团、水肿逐渐消退才回家。

对于风癞患者,如果只是偶尔发生,那就不必紧张,可能只是因为当时身体状态不佳(比如疲劳、紧张、熬夜等)身体免疫系统失调,再加上受寒、饮食不当而等诱发,只要调整影响身体状态的不良因素、饮食清淡、天冷时注意保暖即可。但对于反复发作的风癞来说则需要多方面观察仔细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治疗,其中戒口相当重要。除了要戒常见致敏原如鸡蛋(主要是蛋白)、牛奶、坚果、贝売类等,一些含组织胺较高或会促进组织胺分泌的的食物也要戒口,包括酒精及能量饮品、腌制或罐装食品、烟熏肉制品、贝类、豆类、坚果、乳酪、芝士、巧克力和可哥制品、大多数柑橘类水果如柠檬、青柠、柳丁等、木瓜、凤梨、李子、奇异果和香蕉、番茄、茄子、小麦胚芽、醋及食品添加剂如苯甲酸钠、亚硝酸盐、谷氨酸钠、食品色素以及红茶、亚麻茶等。

民间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重复接触致敏原以达致脱敏的目的,我不建护采用这种方法。曾经有个朋友因患上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出现脓血便多年而痛苦不堪。我在帮她寻找病因时得知,由于她出生于渔民之家,小时候很受父亲疼爱,每次捕捞到螃蟹、大虾都给她吃不少。一开始吃了她就会出现风癞,但她父亲说多吃几次慢慢就不会了。所以即使会出现风癞但仍然长年各种海鲜不断,确实后来她吃著吃著就不再出现风癞了。但到成年后却开始出现脓血便的问题。我让她去查了延迟性食物敏感测试,发现她对虾、螃蟹等多种食物仍然是敏感的,只不过是从小时候的急性敏感反应变成了成年后的延迟性敏感反应。

还有的人因为风癞有灼热痕痒而敷冰块以图减轻不适,这种方法我同样不建议采用。因为风癞其中一个主要类型为风寒型,即是因受寒而致。在不能分清风癞的寒热性质时采用冰敷的方法,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寒邪困表风癞反复发作。如果想用外用的方法减轻风癞的不适,建议考虑下方:荆芥50克,防风50克,浮萍30克,地肤子50克,煎水浸洗。这个外洗方前两种药性偏温,后两种药性偏凉,且都有透疹止痒的功效,配合一起使用则不论风寒风热或胃肠湿热等不同病因引起的风癞均可使用。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