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天时的疗法:天灸(一)|施卿卿博士

近来天气酷热,而到7月15就会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中医在三伏天会开展一种特别的治疗:天灸。

有不少人误以为天灸是近年中医创新的疗法,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 《千金方》中就有记载,但因既往主要用于治疗哮喘,故少为人知。最于善用天灸疗法的当属广州中医界,他们扩大了天灸的治疗范围并大力推广。因此每年一到天灸之时,广州的各家中医院人山人满,到处都是等候贴药的巿民。

天灸之「天」字意指天时节气,三伏天是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今年的初伏为7月15日,中伏为7月25日,末伏为8月14日。三九天则是以冬至当天作为一九,接下来每隔九天分别为二九、三九,为天气最寒冷的时令。天灸之「灸」字则指用温热药敷贴穴位后出现温热之感尤如艾灸。

至于为何要于三伏天贴药,一是因为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盛。二是因为中医认为「庚日」与「肺」在五行中都属于「金」,三伏天正是肺经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刻,所谓「同气相求」,因此肺部的疾病在此时作治疗的效果最好。至于为何天灸推广至多种疾病?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鼻敏感、慢性咳嗽和哮喘一样是属于肺这个系统的疾病,腰痛、关节疼痛等很多其他疾病或与肺相关或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关。由于三伏天人体阳气于体表最为旺盛,毛孔扩张,故使用温热药物敷贴穴位最有利于将风寒湿气及痰饮之邪驱出体外,因此可以起到防治那些在寒冷或潮湿季节容易发作的疾病,这也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至于三九天灸,可以说是「冬病冬治」了。

有的人把天灸当成一种补身的保健方法,这是对天灸的误解。天灸的适应症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致的反复发作的哮喘、鼻敏感、慢性咳嗽、腰痛、关节疼痛、胃痛、经痛以及寒湿体质的人士。而对于一些巿民在感染新冠之后出现容易感冒、咳嗽的问题,天灸也是一种简便的调理方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