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能量的基石:稻米(2)

南方更常见的稻米品种是籼米,也包括泰国出产的稻米。籼米又叫做南米,味甘性温,入心经、脾经和肺经,具有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的功效。

《随息居饮食谱》谓「籼米甘平,补中, 养气, 益血,生津,填髓, 充饥,生人至宝。量腹节受,过饱伤人。凡患病不饥, 妇人初产,感证新愈, 并勿食之。磨粉蒸糕,松而不韧,病人弱体,可作点心。饭露生津,补虚疗膈」。一方面,这位清代名医王孟英对籼米赞不绝口,但另一方面他也提醒我们,大米虽然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基石,但是吃太过了或吃得不当也一样会引起疾病。

稻米另一个常见的品种是糯米,常用于制作糯米鸡、粽子、汤圆、各种糕点美食。糯米味甘性温,入脾经、胃经和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糯米具有「暖脾胃,止虚汗泄痢,缩小便,收自汗」的功效。而《随息居饮食谱》则谓糯米「补肺气,充胃津,助痘浆,暖水脏。若煮粥饭,不可频餐,以性太黏滞, 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炒米香燥助火,多食伤津。脾虚泄泻,糯米炒黄磨粉, 加白砂糖调服。虚寒多溺,糯米饭杵为辄。卧时煮熟,细嚼食之。诸米泔第二次者,清而可用。」

糯米还有一个独特的功效:安胎,比如中医的安胎名方「泰山磐石散」除了人参、黄耆、当归、白芍等益气养血安胎中药也用了糯米,取的就是其安胎的功效。而有些地区的产妇会在坐月期间吃红糖糯米粥以补养身体。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古代,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会利用糯米的强烈粘性来做粘合剂以增强其牢固性。

糯米有一定的止汗作用,但实际上糯稻的根——糯稻根须才具有明显的止汗作用,是止汗药方中常用的中药。

总体来说,糯米性温,最适合脾肺虚寒的人。但同时糯米相对较难消化,对于痰多、湿热体质或是发热、小儿脾胃虚弱均不太适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