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豆中之王|大豆助预防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病(附清代名医食疗方)
大豆由于营养丰富而被誉为「豆中之王」。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素食者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而且大豆里面所含的氨基酸比较全面,特别是富含赖氨酸,正好可以补充谷类食物赖氨酸不足的缺陷,因此中国人一向谷豆混食,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

大豆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可以促进儿童骨骼发育、预防老人骨质疏松。大豆含铁较多且易吸收,对生长发育的小孩及缺铁性贫血的病人有益。大豆尚含有异黄酮,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健康食品。
大豆根据颜色不同有黄豆、黑豆之分,两者的营养成分基本相似,但对中医而言二者功效有所不同。黄豆性平味甘,入脾经、胃经、肾经和大肠经,健脾益气,解毒排脓,利水消肿,寛中导滞,通利肠道。

黑豆同样是性平味甘,入脾经和肾经,具有健脾补肾,养肝明目,活血解毒,袪风利水的功效。它的特点是善于解毒,但容易滞气,小儿不适合多吃。《黄帝内经》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谷豆」。黑豆色黑入肾,同时形状像肾,是补肾的代表食物。
《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服之能益精补髓,壮力润肌,发白后黑,久则转老为少,终其身无病」,对黑豆的补肾功效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所以很多乌发美发的药方都用到了黑豆。
大豆不仅可作日常食物,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对于一个怀疑肺痈的病人(也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肺脓疡),当他出现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大量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痰,在古代没有X光机可以透视检查的情况下如何确诊?古人用的方法就是让病人嚼几颗生黄豆,正常情况下会觉得黄豆有腥味者,而如果这个病人不觉得有腥味,结合他的症状就可以诊断为肺痈。
大豆还可以作为中医的一个重量标准。中医对把脉有相当高的要求,会将指力分为三、六、九、十二菽及至骨五个层次,这个“菽”就是大豆,也就是第一层指力相当于三颗黄豆的重量,并依此类推。

在治疗上,黄豆可用于治疗疮疡疖肿,还可以解救各种中毒。神农本草经说: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食疗本草则说: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
而清代名医彭子益有一个非常简便而有效的食疗方「四豆饮」,用黄豆二十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就是眉豆)各十五粒煎服,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热及出疹。

大豆的功效卓越,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留意,虽然大豆导致的急性过敏反应比较少见,但大豆产生的食物不耐受反应则比较常见,在食物不耐受反应中豆类在各种食物中排名第四位、仅次于鸡蛋、牛奶和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