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湿重人士进补前要做1件事

昨天提及,「虚不受补」的情况实质上十分罕见。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许多时只是病者在没有正确诊断的情况之下,使用了不对应的补益药物,而产生了身体不适。除了针对不同虚证有不同的补法之外,也有一些情况是不应该立即使用补法的。

实不能补

中医辨证方法当中,有「八纲辨证」法。「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辨虚实,是中医诊断的其中一个基本。《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错辨虚实,把实证当作虚证治,错误地运用补益法治疗实证,不但不能治疗疾病,也定必带来不良效果。

那么如何辨别虚实证候呢?《内经》又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思就是说,内外邪气强盛就是实证,精神气血不足就是虚证。实证的人看上去精神旺,壮实,病势急,好像身体内多了一点东西,不除不快。相反,虚证的人精神虚怯,羸弱,身体就像少了些东西似的。

故此,按照这个概念,如患上感冒热病,余邪未清,如果滥用补药,也必然会带来反效果,引致邪气稽留,变生他病。

所以,染上时邪疫病之后,如欲调补身体,最好先找注册中医师确定身体状态,或直接找中医师号脉开方。

兼顾脾胃 方可得补

说来简单,现实却是虚实夹杂者多见。临床最常见的,就是湿困脾胃的病人,兼夹有各种的虚证。华南地区气候多湿,是故香港人多患湿困。湿性黏腻重浊,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然而补血滋肾益阴的药物,也大多滋腻。因此,湿重的人,在补阴养血之前,应该先祛湿。若不先祛湿气,补品的滋腻反而会加重湿困的情况,造成湿郁化热,就会出现类似「热气」的情况了。

此外,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消化能力较差,也不容易吸收滋补之品。若强行进补,只会加重消化不良,甚至造成肠胃道不适,或引致食积。此类情况则应先调理脾胃,然后才作对应的补益方法。一则可以加强身体对药物的吸收,二则减少了身体不适的可能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