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一文了解天灸|鼻敏感、关节痛等虚寒病患疗效佳|儿童适宜
来到夏天,又是做天灸的时候。
每年的盛夏七八月间中医诊所总有几天比较忙,因为病人都预约了做天灸,人流会较往常多。

对于鼻敏感、怕冷、手脚冷、易感冒、痛经、易腹泻、关节痛、疾病在天冷时加重的人士,天灸都可以改善问题。
大家一听到要「灸」都会怕怕的,担心是不是要用针刺进身体里面。其实天灸和针一点关系也没有,天灸只是在穴位上贴上药贴,不会致痛。所以无论是小朋友还是长者,都可以做天灸的呢!
天灸的原理,中医称为「冬病夏治」。即是冬天的病,需要在夏天时调理。
针对寒性疾病
冬天的病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虚损性、寒性的疾病,多数遇到寒气(如冷气、饮了冷饮)或是于秋冬天气时会恶化的。
例如鼻敏感,很多人都是一吹到冷风就会发作、鼻涕总是清至透明的,其实就是由于肺寒而引致的。
有些人总是手脚冷,冬天时总比别人穿得多,冷气稍为开大一点也受不了的,就是整体性的虚寒。
还有女孩子的痛经,饮点红糖姜茶及敷暖水袋就改善的,多数就属于宫寒。
一些人有肠易激综合症,长期腹泻、大便不成形,往往都是脾胃虚寒所致。
以上的毛病,归根究底都和「寒」有关。当然,待它秋冬恶化发作时再去治疗也可以,但是因为整体天气都是冷的,袪寒的效果就差了。中医讲究「治未病」,希望未病先防。于是就想出了在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于体表相应穴位贴上有温热效果的药贴,药贴借助天热间的热气,将阳气透过穴位注入体入。简单来说,就是「趁天热为身体充电」。
必须连续三年都贴
这种方法看似玄乎,效果其实不错。尤其是不喜服药的小朋友效果更好。最初在内地就是针对小朋友的呼吸系统毛病为主。不过它也有缺点,就是始终是药贴,见效需时。每次疗程一定要至少贴3次,而且需要连续进行3天才得到最大成效。
香港很多人长期都处于冷气间,平日又喜爱吃生冷冰冻食物,很多人都有内寒问题。可是一吃补阳气的药如党参、北芪、当归等又觉得燥,因此贴天灸对于这类病人来说,既可以解决燥的问题,又可以为身体补充阳气。

(现时的天灸贴已经改良,采用防水薄膜,即使出汗也不易脱落。内里啡色的「仙丹」,就是天灸的药泥。一般含有甘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丁香、姜汁等)
天灸Q&A
1. 天灸痛不痛?
贴天灸是不痛的,天灸只是把药贴贴在皮肤上,不会造成痛楚。因此小朋友也可以进行。整个天灸过程就是医师问诊及把脉后,再决定贴天灸的穴位。贴好天灸后2-4小时(因应病人皮肤状况)自行撕去即可。
2. 天灸有什效果?
天灸可以解决虚寒性疾病的问题。例如鼻敏感、哮喘、易感冒、易疲劳、怕冷、痛经、生育困难、痛症、脾胃弱等因为身体虚弱或虚寒而引起的慢性问题,以上问题多数于冬天或疲劳时加重。
3. 天灸是什时候做的?
天灸是于三伏天进行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每年的三伏天都不同,它是根据历法而定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时间起点,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时间起点,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时间起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因此8月15日为末伏的开始时间,整个中伏的时间会比较长。
2022年的三伏天分别是
初伏:7月16日
中伏:7月26日
末伏:8月15日
可能大家都有留意到,现在天灸已不一定是在三伏天当天贴的了。天灸贴的时间段都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如一周)。原因有很多,避免诊所过份挤拥、配合现代人忙碌的日程、三伏正日是雨天的话可以选择改期等等都是原因。如大家很坚持一定要三伏天当天贴天灸的话,也可以和你的诊所协商。
4. 夏天做天灸好还是冬天做天灸好?
如果只可以选三伏灸(夏灸)或是三九灸(冬灸)的话,夏灸会比较好。因为天灸本身的理念就是冬病夏治,吸取夏天的阳气来补充身体。冬天的天灸就只是利用药贴的药性,而没有天地间阳气的效果。
5. 加强贴有需要吗?
有需要的。原因是现时的药贴由于担心病人皮肤受不了(因为原始版本很多人都会出现过敏/水泡等皮肤灼伤情况),因此很多时药贴的药已调和得比较温和。多做1次有助加强效果。
皮肤易敏感、湿疹发作期、怀孕、热性体质怕热多于怕冷、天热即大汗淋漓者、皮肤易留疤如蟹足肿患者、未来数月需出席特别场合皮肤不可有瑕疵(如婚礼新娘)等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