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诺 - 历史缝隙的微光 | 任意行
上次错过了他在香港的讲座,上周终于听到他一席话,对历史有另一番的顿悟。
内地著名作家马伯庸独具慧眼,他的目光越过帝王将相的丰碑,投向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戍边士卒笔下的家书、制砖匠人在泥模上无意留下的片言只语,这些寻常百姓生活的碎片,恰似历史缝隙中透出的微光。
他俯身拾起这些被时间磨蚀的证据,在观照时代巨变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对历史书写的「瞻前顾后」。
这不仅是学术的探索,更是对民心向背的深刻体察——他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历史洪流,其实是由无数平凡生命的细流汇聚而成。
他相信,文学的想像能为冰冷的史料注入温度。在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上漫步,往往能触及史家笔墨难以抵达的真理之境。这种顿悟,来自对历史人物处境的理解与共情。
在他看来,历史从来不是英雄的独舞,而是万千普通人的合唱——没有所谓的天选之子,只有无数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抉择的凡人。
《长安的荔枝》中,那句被重新演绎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道尽了帝国机器的荒诞。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性,何尝不是人性的隐喻?在权力的金字塔中,每个人都如同那些荔枝,在时间的压力下逐渐变质。这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写照,更是对人类社会永恒困境的哲思:在体制的运转中,我们如何保持最初的纯粹?
马伯庸的作品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中重演。当我们读懂那些平凡故事背后的深意,也就读懂了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位置。
张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