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经济发展「新宠儿」 | 安业兴邦

你喜欢宠物吗?根据政府统计,香港现有24.2万个住户饲养猫或狗作宠物,几乎每十户就有一户,毛孩总数超过40万;市场调查机构更推算,本港因而衍生的消费额每年高达60亿元以上。难怪《施政报告》提出放宽狗只进入餐厅限制后,「宠物经济」旋即被视为经济发展「新宠儿」。

  现行法例规定,除了导盲犬和警犬等执行法定工作的狗只外,任何食肆不得让狗只进入,违者最高可被判罚款一万元及监禁三个月。这条「餐厅禁狗令」源自1994年,当年为了保障公共衞生,防止食物受到污染或传播疯狗症,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文化和医药进步,本港宠物衞生情况已大为改善,疯狗症风险大幅降低,这条30年前的法令就显然有点过时,成为横亘在市民与宠物之间的无形藩篱,不仅隔开了温情,更阻隔了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当《施政报告》宣布将推出容许狗只进入的食肆牌照,便形同为香港发展宠物经济解除了束缚,可以尽情放飞拓展商机。特别是经过前几年的疫情大流行,在家工作和居家隔离的生活方式让人倍感孤独和焦虑,更进一步加速了宠物经济的发展。举例一向推崇「人宠共融」的欧洲,去年单是宠物食品市场的消费额便达到293亿欧罗,而宠物相关服务和配件市场规模亦达246亿欧罗,同步实现百分之九增长,成为后疫情时代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再看香港,今年初在湾仔会展举办的一个宠物节,带着毛小孩入场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四天生意额总计突破一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正如推行室内禁烟后,本港吸烟人数随之下降,相信政府放宽狗只进入餐厅限制后,亦会提升市民收养爱犬的兴趣,宠物餐厅客源更广,形成良性循环,甚至带起整个宠物经济热潮。政府统计处2018年的数据显示,本港约有22.1万只宠物狗和约18.4万只宠物猫。这群「不会说话的消费者」背后,是愿意为其倾注爱与金钱的庞大群体,从高端粮食到专业美容,从医疗保险到休闲娱乐,宠物经济的每个环节都蕴藏着巨大潜力。 

  印度圣雄甘地名言:「一个城市是否文明,从对待动物的态度可知。」事实上,解除餐厅禁狗令意义深远,远超商业层面。它象征着香港正重塑城市温度,扩阔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活空间。

  当我们为毛孩打开食肆大门的同时,亦是为香港打开了通往更具活力、更富温情的未来之门。希望当局与业界保持良好沟通,尽量降低日后申请牌照或执行过程的难度,让政策发挥出最大效益,市民与毛孩同桌共乐的温馨画面不再是梦中场景。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