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预制菜风波(二) | 北漂见闻
内地餐饮业的预制菜风波,一方面反映经营者的成本压力,同时亦是一场商业诚信的考验。食肆若使用预制菜应如实披露,等消费者自行判断并选择是否光顾,而不是遮遮掩掩,甚至失实宣传。
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既要推动制订标准,也要担当监管角色。好在内地当局正在积极跟进。据内地传媒报道,国家衞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上述《标准》将对预制菜作出定义,并规范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等,以确保食品安全。日后,食肆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均将强制披露。
事实上,「预制」并非新鲜商业概念,亦不是餐饮业独有。其他典型例子,要属资讯科技业。可能许多读者对该领域经典的三层服务模式,即:基建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都略有所闻。
三层模式中的基建层(I)同平台层(P)均可简单理解为不同程度的预制,其中I的预制程度低于P。而市面上大部分面向消费者的网络服务,例如社交工具WhatsApp、串流媒体Netflix、叫车平台Uber等,均属于服务层(S),即他们并无基建(I)或平台(P)开发能力,需要向供应商购买,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成服务(S)出售。这就相当于食肆从供应商处购入不同程度的预制菜包,再加工成菜品端上餐桌。
有意思的是,资讯科技行业早期为解释清楚三层服务模式的概念,用得较多的即为餐厅的例子。由此可见,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不乏共性,「预制」或许是经济越来越发达情况下,行业分工更细致的必然趋势。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