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诺 - 山巅上音乐与历史的回响 | 任意行

  山顶明德医院二战时期被轰炸97次,见证过烽火岁月,垂谊乐社以《勇德弥韵》为题,在这座古迹医院举行室乐会,以4把提琴织就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琴音中流淌着对抗战牺牲者的深刻缅怀。

  浦赛尔《狄多与依尼阿斯》序曲响起,大提琴声交织出巴洛克时期的悲怆,却奇妙地与香港抗日时期的悲壮历史产生共振。当狄多的哀歌缓缓展开,李垂谊的独奏如泣如诉,每个装饰音都像是对逝去英雄的轻声呼唤。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音乐家刻意放慢了哀歌的节奏,让每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仿佛在太平山巅为英灵立起一座无形但有声的纪念碑。

  浦罗哥菲夫《F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的快板章节,展现了音乐叙事的另一种维度。3位年轻音乐家以充满张力的演奏,再现了战争年代的紧张与抗争。急促的弓法交错间,仿佛重现游击队员在山林间穿梭的身影;突然迸发的强音,恰似夜空中炸响的警示枪声。

  音乐会最精妙的一笔,是将巴赫《D大调第三管弦组曲》的咏叹调安排在终章。当那首世人熟悉的「G弦上的咏叹」在山巅响起,4把提琴以极简的编制呈现出惊人的感染力。音乐家们选择用最朴素的处理方式,让旋律自然流淌,仿佛烈士精神如巴赫的音乐般超越时代,永恒回响。

  这场音乐会最动人之处,是李垂谊与年轻音乐家以弦乐构筑了一座声音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当最后一个音符随山风消散,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是重温苦难,而是让勇气在艺术中获得永生。

张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