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极端天气新常态 | 安业兴邦

随着全球暖化持续,极端降雨成为人类新挑战。截至成稿前,天文台八日内四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打破单年最高纪录,且为史上第二长黑雨,造成多区水浸,交通受阻,严重打乱市民生活。气候专家预言,此类极端天气将日益频繁,香港需要从心理到基建全面备战,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新常态。

  翻开香港的历史,与极端天气的抗争早已写入城市基因。1874年的甲戌风灾夺去5000人性命,催生了香港最早的气象观测系统;1962年温黛台风横扫全港,促使现代台风预警机制诞生;2008年黑色暴雨导致多处山泥倾泻,推动了斜坡安全工程的全面升级。这些历史事例证明,香港的防灾体系正是在一次次极端天气的考验中不断完善。

  所以,面对未来这场黑雨考验,我们必须认真提防,但毋须过度反应;应该「超前部署」,没必要「超前焦燥」。

  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人类虽然渺小,但从不屈服,只要我们懂得理性科学防治,并以冷静从容面对,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就能在这场人天角力中取胜,转危为安。

从心理到基建全面备战

  事实上,经历2023年「世纪黑雨」等事件后,香港在防洪防灾已累积不少宝贵经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见进步。例如日前连场大暴雨,当局都可在一至两小时内完成清理所有渠道淤塞个案,将影响降至最低,赢得市民赞赏,这实归功于政府近年大幅扩编「紧急应对队」(由最初70队增至180队),以及装备的持续改良(例如引入排水机械人)。

  当局近年着力改善排水系统,水平已属世界前列,又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大兴地下蓄洪池,巨量储存及净化雨水,目前全港仍有15项这类大型雨水排放系统工程在兴建中,预计于2026至2030年间陆续竣工。近日暴雨虽猛,社会运转却大体如常,正是这些基建升级的最佳印证。

  当然,抵御极端天气需未雨绸缪,政府宜继续汲取经验,精益求精。例如黑雨期间全港仍有多处水浸,造成多个地铁站入口和部分巴士线受阻,甚至玛丽医院也沦为泽国,影响急症室服务。这些问题影响到普罗市民的日常生活,当局宜认真检视改善。

  与此同时,企业也可成为「韧性安全城市」的共建者,例如主动将极端天气应变纳入ESG管理体系、以情理兼备方式弹性处理员工在极端天气下的上班安排、甚至配合政府推动减缓气候暖化工作等,都可以在这场「暴雨战争」中,为香港出一分力。

  为防意外,暴雨期间市民亦有责任留在安全地方,而不是乘机放「黑雨假」,在户外冒险。风雨同路,只要城市韧性与公民意识同步提升,暴雨考验也可转化为城市进化的养分。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