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高铁「软件」仍须努力(一) | 北漂见闻
内地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由2008年通车至今已过去17年。据国家铁路局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含香港段)总里程4.8万公里,已是全球拥有高铁最长的国家。如今,G字头班次的高铁时速普遍达300至350公里。从笔者所在的北京,1小时可抵天津,3小时能到济南,5小时可达上海,8小时更能直通大湾区。
不过,高铁「硬件」大跃进的同时,「软件」仍需努力:许多车站的管理水平与效率欠佳,导致老百姓依然不得不承受挤逼,甚至可称得上是狼狈的乘车体验。尤其本月适逢暑期出游旺季,笔者前几日的高铁乘坐经历简直堪称「灾难级」。
事缘内地所有高铁班次,只在列车出发前15分钟开闸检票,但国人向来习惯未够钟就早早在闸机前等候。于是临开闸15分钟甚至30分钟,闸机前已排起长人龙。笔者于开闸前到达检票口,依旧见到长长人龙,但谁料临开车前5分钟,排在前面仍有几十人,而且向前移动速度极慢。
眼看即将错过列车,心急如焚的笔者只得厚着面皮到闸口「打尖」,才有惊无险成功上车。而就在入闸的同时,笔者听到工作人员如梦初醒般向人龙喊话「xx次列车的乘客,列车即将开出,请即刻前往检票口,不用排队」。话毕不少原本排在人龙中的乘客匆匆上前,争先恐后「奉旨」打尖。
即使成功入闸,乘客仍需要乘搭扶手电梯落月台,然后在十几节车厢中寻找相应编号的车厢上车。如车厢距离扶手电梯较远,可能需要上车先再从车内走廊行至相应车厢。如此一来,车厢内原本只够一人通行的走廊又阻塞起来。笔者最近一次从8车行至14车,列车已启动但仍被困在走廊上,直到开车数十分钟后才行到指定座位坐低。此时已满头大汗,体验认真窘逼。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