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咕喱鸳鸯 | 猛料阿Sir讲古
「鸳鸯」(mandarin duck)是一种水鸟,鸳是雄鸟,鸯是雌鸟,有趣是雄性和雌性的外观有很大分别,雄性颜色艳丽,雌性则毛色灰暗,所以有一句俗语「识就鸳鸯、唔识就两样」;鸳鸯奉行一夫一妻制,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人心中有一双一对的含意,也有「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千古名句。而鸳鸯意思亦慢慢变成,虽则是两样不同的东西,合起来却出奇合衬。
独特味道的「鸳鸯」(Coffee with tea)又是源于香港的一种饮料,即港式红茶混合咖啡,结合了咖啡与红茶的香、酸,甜、苦、鲜和涩味,口感复杂而层次丰富。在香港的大牌档、茶餐厅和港式快餐店可以喝到,但在一些西餐厅和连锁快餐店M记和K记仍然未有供应。
上海早于19世纪初已有进口咖啡(枷榧)豆,但相信一般是药用。在香港开埠初期,输入的咖啡豆一般是供洋人饮用,在偶然机会下,一些在西环码头货仓工作的苦力(咕喱Coolie),有吸食鸦片烟或饮鸦片烟水来纾缓因工作造成身体和关节痛楚的需要,把掉在地上的咖啡豆煲水来喝,发觉也有止痛提神作用,负担不起吸食鸦片烟的苦力便饮用这些咖啡水来代替,慢慢也变成习惯。另一方面,一些来自东莞和客家等地的苦力,亦有饮药茶汤的习惯,一般是用瓦煲煲一些例如六安骨和苦梅根等中药茶,也是有提神和解热的功效,是中国人「药食同源」的民间智慧。由于瓦煲的吸附性很强,把茶和咖啡豆的香气也吸着,茶与咖啡的味道就在瓦煲中不知不觉地混合了,相信这就是最早的茶和咖啡混合体「鸳鸯」的诞生。
由此推断「鸳鸯」在19世纪开埠初期已在香港出现,慢慢走入大牌档和后来的冰室与茶餐厅,成为香港地道「名饮」。而茶叶方面亦慢慢改良,由内地的中药茶叶改为由锡兰Ceylon(译作「西冷」)输入的红茶叶,使口感更佳;制作方法亦由以往把茶叶咖啡豆放进瓦煲,在炭炉火上一起煲,改为电炉锑煲分开来煲咖啡粉和茶叶。六七十年代,苦力聚集的上环三角码头,威利蔴街与德辅道西交界有一大牌档,档主「盲仔」就是承传用瓦煲炭炉,煲出咖啡茶汤后倒入大唛(搪瓷𠺘口盅)内,加炼奶用匙羹大力顺方向搅至顺滑均匀,倒入透明玻璃杯内奉客,外卖则倒入炼奶罐头唛内,鎅开4分3的罐头面便是杯盖,造出独特口味戏称「咕喱鸳鸯」。80年代该区开始填海,苦力、大牌档和「咕喱鸳鸯」也随着岁月一去不返。
茶与不同产地的咖啡比例也大有学问,亦难找出一个黄金比例,因口味各异及身体状况不同也有影响,有说7成茶混和3成咖啡是最佳,但是否加糖与奶亦影响其比例,有如人海中有缘走在一起,如何平衡和互相迁就的艺术与智慧!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