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流浮山警署蜕变为香港导盲犬学苑 | 猛料阿Sir讲古

  流浮山警署位于流浮山山东街一号小山岗上,1963年8月17日由警务处处长伊辅Edwards Heath (1912-2002年;1959年4月至1966年12月担任处长)主持启用仪式,取代1948年开始设于此的Police Post(当时译为分驻所),居高临下全方位俯瞰着后海湾、尖鼻咀、龙鼓滩及远至内地蛇口一带,是香港西部面向内地最大的警署,2000年后流浮山警务工作纳入天水围警署,该警署便停止运作,现正活化为「香港导盲犬学苑」。

  该警署兴建时正值冷战时期,从警署规模可知不但是警署咁简单,不言而喻有军事用途,供英军和英美特工监察中国内地西边的情况,特别是解放军船艇在这片水域的军事活动。另一方面,英治政府一向都不想本地华人警察与内地有太多接触或另一说法不相信华人,所以该警署的署长(Sub-division Inspector)(SDI)和高层职位一向是洋人担任。

  这一带海边和土地数百年来(自清朝)已是厦村邓姓族人拥有及管理,有他们传统信仰及习俗,今年正是厦村10年一届的太平清醮,除一般农耕作业外,还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养蚝业,技术最初是深圳沙井蚝民引入,因该处一带水域水质和水流非常适合蚝的生长,沙井蚝民和厦村村民合作经营,他们有些更成为香港居民长居于此,但大多仍居于国内,日间在流浮山蚝场工作,晚上返回深圳。1951年香港政府实施边境封锁,不再容许自由出入,自始内地蚝民要向国内和港英政府申请出海证,获批才可到此工作。在此情况下,两地慢慢走出新的经济与贸易模式,很多内地海产运到流浮山,而在港运回日用品,商舖与海鲜食店也渐渐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内地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带水域受到污染,对养蚝业造成一定打击,香港回归祖国,随着天水围的发展,西部通道的开通,警署完成其历史任务,地区并入新发展的天水围警署,现正保育发展为「香港导盲犬学苑」,条件是在古物古迹办事处监察下很多昔日警署的旧东西和设施都需要保留,例如「拘留室(臭格)」和枪房等。

  「学苑」开放后,大家便可参观这全新的导盲犬训练基地。基地确保残疾人士拥有选择服务犬的权利,协助他们独立及有尊严地生活为愿景,肩负提供良犬、优质培训、支援关爱和尊重共融为使命的「社会企业」。也同时可看到这昔日「军事要塞」和警署的设施,更可远眺内地,对面小镇已发展成商贸「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