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中环毕打街—香港「水警」基地之始 | 猛料阿Sir讲古

  现今香港警察包括在陆上和海上及离岛工作的警察(水警Marine Police),但在1950年代前,陆上和海上是分开管治和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互不从属,水警与英国驻港海军合作比陆警还多。

  这可追溯英国人1841年占领香港岛后,任命陆军少校威廉坚(Major William Caine,坚道就是以他命名)为陆地上裁判司(包括成立警队);及于7月31日任命海军蒸汽船复仇女神号Nemesis中尉威廉毕打(Lieutenant William Pedder,中区毕打街就是纪念他(早年译为必打街))为船政司Harbour Master和海事裁判官Marine Magistrate,管理商用船只进出港口及海上治安,他随即成立船政厅及颁布《香港港口管理条例》Regulations of the Port of Hong Kong及《海事裁判官条例》Regulations for the Marine Magistrate,为了管理海上治安,雇用多名本地水上人为水师Water Police,操控一艘小船负责海上巡逻,船政厅和基地最初设于停泊在现时毕打街与皇后大道中交界悬崖边Pedder's Bluff一艘船上,直至1845年左右,迁至现今德辅道中中国银行大厦位置的一小石屋,是香港水警的鼻祖(比陆上警队成立于1844年5月还早)。

  水师工作随英国于1860年占领九龙半岛及1898年租借新界及附近离岛不断增加,船艇由早期摇橹发展至机动,船艇上除水师人员外,又多了不同岗位负责操控船艇的技术人员,包括大偈、水手和机房人员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时期包括早于1844年已有建议把水师与陆上警察合并,但一直只闻楼梯响。

  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不同的水师船艇除与日本军交战外,更保护人员和物资由九龙撤退到香港岛。与日军交战的10多日,船艇除被击沉外,全落入日本军手中,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只取回寥寥可数几艘残破不堪的船艇。

  当时警务处长俞允时John Pennefather-Evans被日本军关在赤柱集中营,他在营中秘密完成其战后交给港督杨慕琦Sir Mark Aitchison Young有关改革香港警察的报告,其中最重要包括不再以种族区分职位,重组一支以本地华人为主的警队,水师亦归入警务处改名为水警Marine Police。他的报告被接纳,1948年5月1日Roy Turner被委任为第一位水警警司Divisional Superintendent Marine。

  从此,水警列入警队编制,接受正规警察训练,执行海上治安工作,又训练在水警轮上工作的其他职系大偈、舵手、水手和船员等转职为警察,但因训练需时及遇到一定困难,这全船由警察操控模式要到1965年才完成。

  1948年开始为水警第一班,每班30至36人,在警察训练学校受训,毕业后全派至水警警区工作,这些水警训练班,只在有需要时定期开办,到1963年初水警第25期毕业后便停止。自此,入职水警一般警察一同训练,其后进展至以自愿性质可在不同阶段和阶级加入水警工作。水警轮上的名称标志也由「水警」改为「警察」。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