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和医疗集团 - 心脏衰竭死亡率高 及早治疗助控病减死亡风险 | 养和专科精选
随著年龄增长,不少人认为心脏机能下降属正常不过,低估了心脏衰竭的严重性,导致延误治疗。心脏科专科黄民乐医生直言,心脏是人体很重要的器官,如果出现衰竭,便无法泵出足够血液供应身体所需,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严重时更会危及性命。有数据显示,心脏衰竭的死亡率比癌症还高,故建议市民多加留意,只要及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活动能力受限 严重影响生活
据201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港有逾万人次因心脏衰竭而入院,情况相当普遍,且随著人口老化及都市病影响下,心脏衰竭的人数预计会继续上升,问题值得关注。黄医生坦言,心脏衰竭属长期病患,当心脏出现衰竭,便不能有效地把血液和养分传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出现气喘、疲劳及脚肿等情况,令病人活动能力受限,严重更可致猝死。「心脏衰竭可按照病情分为四级,第一、二级,对病人活动能力影响较轻微;到第三级,活动能力则有明显限制,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如行楼梯也会感觉到疲倦、气喘;当病情严重至第四级,病人连静止时也会有呼吸困难及心脏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
留意心衰征状 有怀疑应及早求医
事实上,造成心脏衰竭成因很多,一般与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增长,药物影响、家族遗传、肥胖、吸烟酗酒及三高等有关。另外,部分则属继发性,即由确定病因如冠心病、心律不正、甲状腺疾病、心瓣及心肌疾病等引发。黄医生表示,患者若能及早找出心衰病因并进行对应治疗,并严控各种危险因素,心脏衰竭大致都能得到良好控制。可惜,心脏衰竭的病征并不明显,容易导致延误治疗,建议患者如发现持续出现气喘、疲倦及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早求医。一般而言,医生可透过心脏超声波、电脑扫描、磁力共振、核子扫描等检查来确诊。另外,血液检查则可检测患者是否同时患有甲状腺疾病,如及早发现就可一并治疗,减低病发及死亡风险。
积极治疗 减死亡风险
不过,在使用各种对应治疗的前提下,药物始终是治疗心脏衰竭重要的一环。黄医生指出,现时用于治疗心脏衰竭主要有4大支柱药物,包括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 、脑啡肽酶抑制剂配合血管收缩素受体抑制剂(ARNI) 、 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及 SGLT2抑制剂。「临床证实,4大支柱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因心脏衰竭入院的比率,甚至死亡的风险。」另外,医生亦会因应患者的病情,辅以其他药物,以及仪器辅助治疗,详情可向医生查询。
养和医疗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