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PTU咖喱——走出训练营 | 猛料阿Sir讲古
1941年圣诞节,日本人侵略香港,开始香港3年零9个月的黑暗岁月,警队解散,洋人警察被拘禁,很多华人警察离港回乡避难,印度警察和少数华人警察被日本占领军改编为「宪查(日占时期警察)」。港人财产被掠夺运往日本,本地习俗和文化被清洗。1945年日本投降,英军抢先返回香港,经一年多军政府统治后,曾于新加坡当警察队长及于日本占领时被囚禁的苏格兰人麦景陶(Duncan William Macintosh被派到香港从军政府接掌警队,一切从零开始。
除很少数在日本统治时幸存的警察返回警署,警队重新招募警察,二战时为日本人「出力」统治香港的印度籍警察被解甲及遣送回国,自始不再从印度招募警察,而改在新独立的巴基斯坦招募,一批又一批巴籍警察与从内地来港的北方人警察成为香港警队二战后重建的主要生力军,但他们都是最低级的员佐级(警员和警长)人员,而主要领导层警官(督察或以上)都是从英国或英联邦招募回来的洋人。
巴籍人员因言语不通,难与本地人沟通,最初是被安排到偏僻新界地方驻守,在粉岭更兴建宿舍供他们居住,慢慢便形成一个巴人小社区,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本地人不同,食物加入咖喱烹煮是他们的主食,更是一大特色。
警察训练营(PTU)机动部队(蓝帽子的前身)因50年代的暴动而于1958年于粉岭旧军营创立,是一设有简陋营房及可长时间应付旷日持久暴动的训练机地,内设一大厨房,由一队警察充当全职厨师,供应员佐级「大镬饭」型的食堂,而警官则设一警官餐厅,提供美酒、西餐及每星期都有咖喱餐。
而早期的咖喱主要是从新界车房巴基斯坦警察食堂购回,但口味始终未能迎合那些洋警官,主要原因是成本的考虑及他们的肉类和煮法有很多禁忌,又未能用上最好的材料。PTU华人厨师开始反复研究改良咖喱的做法,不计成本及用上附近新界出产在联和墟售卖的新鲜蔬果及肉类,更在PTU栽种香草,根据在不同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警官和军官口味加以改良,研制出自成一派的咖喱,称为「PTU咖喱」。因向外开放,一直都是在PTU工作的警官和获邀到警官餐厅的宾客才有机会享用。
直至八十年代中后期,警署警长郭涌庆(阿郭)为PTU中西餐主管,他于90年代退休后把PTU咖喱及芝士蛋糕带入本地餐饮业,在深水埗开设第一间「呀郭咖喱」店,直至2005年左右,因租金及其他原因而结业。
而PTU咖喱亦于不同时期随离港和外访警官带到世界不同角落;在香港,亦有多位曾于PTU警官餐厅煮咖喱的警察厨师仿效阿郭做法在退休后,于本地开设咖喱店,以售卖PTU咖喱为主。
PTU咖喱不但口味独特,更加是香港华、洋和巴人的杂处历史文化美食。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