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林 - 外地医护 首务应做好基层医疗|联盟之声
开关之后,医疗界也迎来新景象,其中一项是积极招聘海外医生,同时「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亦已经展开,现时有83名内地医生、中医和护士参加计划,于联网医院工作。而在本年年底,亦会有约100名内地护士抵港工作。
说是交流,但其中一大原因,亦是为纾缓本地医护人手不足,于是招揽内地精英。虽然之前社会上有反对声音,但未算非常激烈,相信因为本地公营医疗系统爆煲是不争的事实,确实需要更多医护帮忙,才可让轮候的患者尽快得到帮助。
笔者有听闻本地不同界别的意见,现时公院的内地医生也甚具质素,治疗方面绝对没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医生皆来自大湾区,即使并非人人能讲流利广东话,但对广东话有一定概念。然而来到异地工作,始终需要时间融入,首先要适应香港医疗系统,此外本地医疗几乎由英文主导,尽管内地医生及护士懂得一定的医学名词,但要阅读全英文的医疗排版,或是药物的中文译名与内地不同,他们也要时间习惯。现时会有护士陪伴医生应诊,护士派药时也非常小心。只要内地医护发挥应有水准,让市民看到他们的能力与医德,相信渐渐就会更较大众接受。
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也可减轻医院负担。现时政府与业界大力推广基层医疗,相信很快会见成效。笔者认为,现在是否一个提升中医地位的大好时机?虽然香港是西化社会,但仍有很多人不愿求医或吃西药,中医正好可帮助市民固本培元,减少患病或由轻症变重症的风险,非常符合基层医疗的精神。本地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资深中医,可与来港的内地中医交流,再配合将来中医医院落成,让本地中医发展更上一层楼。
联盟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