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端午糭包裹独特传统|安业兴邦

后日又是端午节,大家今年食咗端午糭未?在芸芸传统节日中,端午节于现代社会仍深受欢迎,除了因为有精采热闹的扒龙舟比赛,另一个原因相信就是在这个节食减碳水化合物的年代,可以打正旗号吃又软糯又香口的糭子。

有趣的是,吃糭子不止享受到味蕾的快感,还品尝到「舌战」的愉悦。每到端午节,大家都会半说笑争论糭子究竟是蘸砂糖还是豉油,通常总会有人跑出来讲解「正确食法」——大多数都说咸肉糭应该蘸豉油,甜糭沾着砂糖吃!
争论蘸砂糖还是豉油

尽管如此,大家听罢还是各自依照自己由小到大的传统和习惯去吃,然后下一年又乐于跟另一些朋友「交换意见」。这个「糖VS豉油」的讨论,已经成为端午节其中一个独特的传统。

世上没有多少食物,可以在每年的某一天,让大家自然凝聚一起吃着,同时讨论自家传统吃法,可以说,端午节的糭是一个以饮食文化构建个人身份的鲜明例子。

早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中一期有关饮食的《信使》期刊就说:「饮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无比重要,很多时它们的存在与它们的营养价值无关……如果说食物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那么它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份。」

食物有趣的地方——尤其那些传统节日留下来的饮食文化——是它们以美味的方法,告诉我们许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的土地有甚么食材,他们又有甚么习惯和喜好,经过数以百年历史过来,又慢慢地改变甚么。好像山东人会用就地的芦苇叶包糭,上海人会加咸肉,爱吃的潮洲人包的糭十分丰富,又咸又甜,口味复杂。

当大江南北的人四处漂泊后,就像香港人一样,会尝试做出以前的家乡味道,沾着从前上一辈爱的调料,然后留给下一代。很多时味道是我们留着家的味道的方法,所以无论现代社会的糭如何层出不穷,甚么鲍鱼海参也有,但是最让人感到安心和开心的,不是跟着哪一位专家食评吃的糭,而是吃父母由小时吃惯的糭,点着熟悉的味道。

我鼓励大家在传统节日时,欣赏这个和而不同的饮食文化。这些像「糖VS豉油」的食物文化讨论,跟身边的人交流饮食文化,也可以延续我们对自己身份和饮食文化的好奇心到下一代。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