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惠民医疗平台殒落记(三)|北漂见闻
一度被誉为北京市明星公益项目的网上医疗平台「京医通」,在当地衞健委领导「落马」后,不仅营运商与合作伙伴的纠纷浮出水面,最终该平台更黯然离场,令人倍感遗憾。
笔者综合各方信息总结经验,京医通殒落主要有3方面原因。首先是产权不清晰,该网上平台的归属为北京市医管局,资金则由银行托管,但最有价值的部分,即5500万用户数据的所有权却一直不明确,导致无法将这部分数据价值商业化。京医通的营运方早在项目成立之初已深知这一问题,之所以一直愿意撑下去,主要是觊觎这些数据,在未来的某一日能明确产权从而变现,可惜平台未等到这一日已无以为继。
其次是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如此前所述,京医通数据价值未商业化前,营运方一直自行承担平台营运成本,期间除了依靠官方背景获得一部分融资,大部分营运资金均自掏荷包,未找到可持续收入来源。该平台成立7年多,每年挂号量约3500万次,已累计为5亿人次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如此巨大的规模却没有自负盈亏的模式,能够运行至今已是奇迹。
最后就是该平台的管理模式欠奉,京医通虽然已运行7年,但项目各方的管理与约束,基本得是前任衞健委主任的关系与面子,以及营运方一腔热情,而非法律及制度性的约束。
这既是该平台的问题,也是内地商业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非正式的管理模式,在遇到危机时,自然无法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笔者综合各方信息总结经验,京医通殒落主要有3方面原因。首先是产权不清晰,该网上平台的归属为北京市医管局,资金则由银行托管,但最有价值的部分,即5500万用户数据的所有权却一直不明确,导致无法将这部分数据价值商业化。京医通的营运方早在项目成立之初已深知这一问题,之所以一直愿意撑下去,主要是觊觎这些数据,在未来的某一日能明确产权从而变现,可惜平台未等到这一日已无以为继。
其次是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如此前所述,京医通数据价值未商业化前,营运方一直自行承担平台营运成本,期间除了依靠官方背景获得一部分融资,大部分营运资金均自掏荷包,未找到可持续收入来源。该平台成立7年多,每年挂号量约3500万次,已累计为5亿人次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如此巨大的规模却没有自负盈亏的模式,能够运行至今已是奇迹。
最后就是该平台的管理模式欠奉,京医通虽然已运行7年,但项目各方的管理与约束,基本得是前任衞健委主任的关系与面子,以及营运方一腔热情,而非法律及制度性的约束。
这既是该平台的问题,也是内地商业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非正式的管理模式,在遇到危机时,自然无法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