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和奖 - 回收业的前线隐形人|励‧志

今次想浅谈回收界中无名英雄:拾荒者。大家也许觉得很奇怪,这个题目有甚么好谈的?拾荒者不都是走投无路的长者,迫不得已流落街头且无家可归者吗?
因为去年义工的工作对拾荒族群有更多了解,希望改变大家对拾荒者的刻板印象,从而正视甚至支持这批弱势社群。
根据2018年一份全港拾荒者调查研究报告,他们大都是自力更新的人,在社会保障方面,仅8.2%有领 取综援。至于去拾荒的原因,尽管大部分人因经济动机而拾荒,却也有 23% 表示「想做下嘢,有啲细艺 」,26% 因「 想让身体郁下,唔会咁快退化」, 而 25.8%更因支持环保而拾荒。
此外,近八成受访者平均每天都会去回收舖1.9次,当中30.4%每天工作 8 小时以上,29.7%工作 4 至8 小时。数据反映大部份拾荒者都是以定时,及近乎全职的方式从事拾荒工作 。
我们常听到香港有垃圾围城的危机。根据非政府组织「绿惜地球」,本港每天产生二千吨塑胶废料、约有 520 万个塑胶瓶被扔到垃圾堆填区。据政府统计,2019 年产生567 万吨都市废物,但回收率仅 29%,剩下的惊人数量则送进了堆填区。但现今 13 个垃圾堆填区已无法满足需要,香港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香港繁华背后,每天默默耕耘帮我们回收垃圾改善环境的前线工作者,就是这群拾荒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一家本地社会企业的创始人曾告诉媒体,指纸板拾荒者是香港循环经济的重要贡献者。「他们收集了香港约 20%、每年将近 200 吨的废纸板⋯⋯但却受到大众的忽略和鄙视。」
因应本地环境议题,不少企业和环保团体曾发起各类型瓶罐及服装回收运动、举办工作坊和讲座等,但是谁会记得在回收的背后,还有著一群拾荒者为社区所做的贡献呢?
拾荒者工作的身分从来也没有被环保工业所肯定,一般视拾荒行为和摆放在街上的回收物料为垃圾或阻塞行人通道,只认为他们是废物收集者,他们的铁车仔甚至遭到偷取,失去谋生工具。
近年这情况似乎稍见曙光,2020 年 9 月环保署首次推出全港废纸收集及回收服务计划,以外判服务合约形式聘请承办商从全港各区向街角回收店、流动回收车、前线拾荒者等收集废纸,作进一步处理。计划期望有关合约可鼓励干净回收,从而提升本港废纸的整体质量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支援整个废纸回收行业,并稳定行业内特别是前线拾荒者的工作机会。
寄望随著社会关注声音的增加,业界能逐步视拾荒者为整个循环回收生态上的持份者,莫让拾荒者群体继续被边缘化。
吕志和奖总经理程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