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见闻|关于核酸检测那些事(二)

  内地疫情反复,使得一纸48小时内的阴性核酸检测报告,如今已成为跨省甚至跨城的另一张「通行证」。为了这张通行证则需耗费额外的时间精力。
  最近几个月,笔者无论是因工作或个人需要前往外地,都要先去做核酸检测才出发。如笔者上周专栏介绍,公立医院的检测多半需要预约并且检测后24小时先至出结果,因此该类机构的检测虽平,只适用于提前安排好的行程。一旦遇到临时变动或即时需要的出行,便只能去价格稍高的私人机构,先能够获得出结果更快的检测服务。
  每到一个新地方,笔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打听当地边度能做核酸检测及几耐能出报告,然后在返程前预留多一个时间段去相关机构做一次检测,并确保在登机或上火车前能获取检测结果。
  以上两个指定动作看似简单,却难免横生枝节。例如,笔者所在的北京虽然有披露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的机构,但官方的名单只包括公立机构,碰上临时更改或即兴需要的出行,笔者只能在网上搜索私人机构去做检测。
  又比如,私人机构虽然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但检测点的流动性却很大。笔者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之前去开的某家私人机构,不久后再去时该检测站已不在了。于是还是只能重新搜索附近的其他机构。
  今时今日,如何才能确保随时出行,不受核酸证明制约?笔者一位同事给出的答案既简单朴素却又让人哭笑不得,即每天去做一次就能确保手上始终有一纸48小时内的结果。不知这种「机智」的背后,隐藏了几多无奈?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