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见闻——疫情第四波来袭的迷思(四)

  自10月中下旬全国各地陆续爆发第四波新冠疫情以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全民病毒检测。
  综合各地传媒报道,本轮疫情爆发至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已进行了九轮全民检测,黑龙江哈尔滨市则进行了四次检测,辽宁省大连市亦进行了三次检测。另外,省会城市如郑州、成都、武汉等地亦陆续发布检测通知。一旦发生感染病例,立即展开全民检测已成为各地筛查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手段。
  这种防疫方式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务院日前发布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强化当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的通知》,强调检测的重要性,并对检测的合理布局及服务质量提出要求。
  国家衞健委专家在一场记者会上更明确指出,一旦发生疫情,要求人口规模500万以下的城市在两天内完成全民检测;人口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在三天以内完成全民检测。
  全民检测的科学性有几高,笔者无从判断,但每一次数以百万人计的检测规模,就需要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场地、检测设备、运输等后勤保障,相信其代价就一定不会低。长此以往,各地政府是否能够负担这一笔开支?
  当然,庞大的检测规模背后亦诞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有近3700间生产检测试剂的企业,其中每月新增数量多达几十间,2021年新增逾200间。另外,国内有逾800间独立医疗机构能够对检测样本进行分析并发出结果报告。且不论全民检测的效果及成本,就「市场」需求而言,就难免让人对其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浮想联篇。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