镛融芯语——舍易取难

  最近有报道介绍十多二十年前极为流行的传呼机,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及时间洗礼下,这些曾风靡一时的旧事物,逐渐被淘汰及被人忘记。
  我们中餐这行也经常遇上这一类情况,饮茶可说是广东人生活的一部份,一盅两件叹茶是日常。为求在这个大市场分一杯羹,各式店舖各施其法。点心专门店降低成本,不求精致重量不重质。一些高档次食肆则加上海胆或鱼子等名贵食材,或转走卖相花巧路线,讲求新鲜感。整个市场对点心的感觉及要求都改变了,真正点心的神髓却不见了,「老」味道也全失!
  以点心中较为名贵的灌汤饺为例,你是否知道自己吃的,是正牌灌汤饺还是「浸汤饺」呢?传统灌汤饺贵乎手艺,搓皮、包馅、蒸煮,无一不是学问。稍一不慎,饺子皮破损溢出汤汁就前功尽废。因此于八十年代,不少酒楼改以饺子浸在盛满上汤的小碗奉客,既省工夫又可减低损耗,成为改良版的灌汤饺。久而久之,很多人顺理成章把「浸汤饺」当为灌汤饺。
  早前我们于午市时段推出灌汤饺,事前父亲再三叮嘱师傅,只准做传统正宗的灌汤饺。为保持质量及出品,每日更限量发售。推出后大受欢迎,食客直指味道与坊间截然不同,大赞好味道!
  我们的做法与昔日旧香港茶楼的一样,竹笼内的灌汤饺,以不锈钢托着来干蒸,吃时就可直接拿起不锈钢托片,轻轻咬破或笃穿饺皮,甜美的汤和肉馅往嘴里送,原汁原味。
  我们每个工序都绝不妥协,当中最主要的是加入猪皮胶,以大火蒸上十小时,冷藏及待凝固后,与其他优质馅料捞匀待包饺。口感胶质丰富,滑嘟嘟,而且有种独特的甜香。
  现在仍制作传统灌汤饺的食肆寥寥可数,一些点心专门店为求方便及控制成本,坦言大多用现成的「浓汤宝」,或以大菜代替猪皮胶,令其口感逊色,汤头水汪汪,不及自家熬制的汤底鲜甜。
  整个点心行业的趋势变了,在求量或以卖相为主的潮流带动下,却忽略了手艺。每道精致又好味的点心,背后都花上不少功夫。得意可爱的点心当然难以抗拒,但希望大家同时能够记着旧味道,并欣赏这份传统的手艺。
镛记酒家行政总裁
甘荞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