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行——初访慈山寺

  慈山寺建于大埔桐梓,在大埔墟乘的士,大约十五分钟便到达。
  周末到访,当然错过了年初数百株桃花盛开的美景,但见已结成果实,同样让人体验到四时之美。
  慈山寺建筑设计借鉴盛唐建筑之风格,又巧妙依照自然环境的布局,各殿错落有致,回廊婉转,曲径通幽。
  寺内处处都有深意。细看地上,一块块长方砖,纹理似波汶浮漾,带领五感六觉,渡向吐露港,据说是寺方指定选用,有普航慈海之意。
  素白的观音像高七十米,喷上白色氟碳自净漆,毋须清洗。观音像头部微微低垂,俯瞰众生。走近细看,发觉观音衣带当风,典雅飘逸,教人放下俗念。
  千万不要错过观音像底座的佛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不同年代各地珍贵的佛教造像及文物,有远至北齐、唐宋,来自日本印度等各地。
  寺内的树木也有不少故事。其中一棵珍贵的菩提树,由斯里兰卡佛牙寺的古菩提树分枝长成,现已成荫。而经过第一度山门后,左右两侧各有一棵罗汉松,一棵经细心修剪,另一棵自由生长,寓意不论肤色衣着打扮皆是人,再推高一个层次,万物皆是平等众生。
  离开观音像时看到数棵树的叶有点像枫树,秋冬时候要再访印证一下了。
张诺



更多文章